星巴客消费者的“国际待遇”
(2013-10-22 09:25:57)
标签:
星巴客消费者待遇新华社杂谈 |
分类: 经济 |
星巴客消费者的“国际待遇”
人民日报和央视对于星巴客“暴利”的报道,出乎意料地引起新华社的批评,“官媒”“吵架”,“星巴客”和“星巴客”的客看热闹。坐在“星巴客”里,边喝“星巴客”,边聊关于“星巴客”的“是非”,谈谈“人民”和“新华”关于“星巴客”的争论,也是这两天的一道风景。
资本趋利,哪里有钱赚,就往哪里跑。当年“星巴客”小心翼翼地“试水”中国“码头”,只敢找代理,没想到肥水滚滚,便大胆地自己操起刀来。二十多年过去,赚得盆满钵满,本来只是“一小撮”的消费者,滚雪球似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民”。《人民日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民请命”,揭露星巴客的暴利,其实不过反映了中国消费者的诉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存在着利益交汇,也存在着利益冲突,生产经营者如何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诉求,本来也是现代营销观念题中应有之义。在价格上欺凌消费者的“愿挨活该”,早已是过了时的“老观念”;即使不得不继续忍受“活该”的命,难道消费者发一些“怨言”也有错?星巴客,中国顾客喜欢上了你的咖啡,可现在对你有点不喜欢。
新华社不知让星巴客下了什么药,突然发文指斥起“为民请命”的人民日报和央视来,真让人看不懂“葫芦里卖得什么药”。这场“吵架”,其实只是两种声音,一个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看问题,一个是站在经营者的立场看问题。星巴客的经经营者固然热烈列欢迎新华社,消费者也会对人民日报和央社报以微笑。一些逢官媒体“必反”的博客,也只能根据谁更“官”的“标准”声援新华社了。
这场吵架,还不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作为经营者的“公”,消费者的“婆”也都没有真正发出声音。“婆婆”如果听了人民日报,真正发出声音,那星巴客可能马上“门可罗雀”,未必还能重回“二三知己”的旧梦境。星巴客的老板“公公”听了新华社的,自然也不会放下高价的屠刀,继续痛宰星巴客的客人。
星巴客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连锁店,中国消费者要求有着与其他国家消费者同样的待遇,并不是过分的要求。作为一个跨国公司,根据各国市场情况,采取差别化的价格策略,也无可厚非。人民日报和央社的“曝光”,说明了中国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态度已经发生变化,星巴客承认不承认自己错没错,关系不大,可别听了新华社的,不听党的话,不及时调整自己的价格策略。中国的消费者要求公平待遇,这可是符合美国的价值观念的。“苹果”公司在维修服务上对中国消费者采取歧视政策,结果让“三星”、“华卫”、“小米”乘虚而入,丢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前车之鉴,星巴客可别掉以轻心。
星巴客,就是咖啡中的“大碗茶”,真正会喝咖啡的高档消费客,已经离开了星巴客;跟风而来的,是真正的大众,他们可是对价格十分敏感的一批消费者。新华社讲了一大堆什么仓储、场租之类的“内行”话,却是现代营销管理常识的全然外行,根本不知道,特定的消费公众,是价格策略的真正决定者。旧的“喜欢”者已经离去,新的“喜欢”者如果陷入“喜欢不起”的尴尬,星巴客依然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到时候恐怕只能成为新华社的咖啡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