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的“马王会”
(2013-10-10 18:18:41)
标签:
马英九王金平马王会双十节杂谈 |
分类: 政治 |
台湾的“双十节”庆典,马英九和王金平同台“演出”,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度远远超出了看台之下的“千军万马”。
九月马王政争,因为关说案、开除党籍案之类,将“府院之争”弄得不可开交。王金平度过“险关”,竟然不倒,取得了与马英九同座庆典观台“首席”之位,在世人看来,应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夙不知政治家的角力,绝非寻常“泼妇骂街”,政争可以闹得“天翻地覆”,见面依然可以“谈天说地”。
“谈天”,马英九说今天天气好,王金平说艳阳高照,适合庆典气氛。“说地”,马英九问王金平在哪里运动,王金平说在鸡南山步道。不过是平常见面的握手寒暄,却成了台湾的“头条新闻”。
其实真正的看点,是王金平送马英九,马英九劝止,而王金平坚持要送,送到办公室后,两人谈了五分钟。五分钟能谈些什么,肯定没有“大不了的事”,但王金平的“行为语言”传递的信息,却可能对马英九来说是“天大的事”。
从世人常情而言,马英九向王金平“开铡”,“寻仇”在先。双十庆典上,王金平与马英九同台,不过是职务行为,对马笑脸相迎、互相寒暄,已出“格外”。庆典结束,两人“下台”,各奔东西,心结俱在,世人不会以为怪,而王金平再送马英九一程,又是“出于常格”。马英九“寻仇”在先,如马英九送王金平,世人观感马英九或有所表示“歉意”,现在事情反过来,马英九“寻仇”而无歉意已属显然。拒送而再送一程,在世人看来,王金平已足表“求和”诚意,马英九以后再出对王金平不利的“牌”,更为“人情社会”所不容。
但王金平“关说”之事,不能化为无形,在马英九必须追问到底。不然,九月政争的是非无法澄清。但“双十节”的“马王会”的这种场面,马英九再继续穷究“关说”,将使自己陷入更深的尴尬。
“人情如刀”。王金平运用人情可谓“炉火纯青”。在这无形之网中挣扎的马英九,会真正感受痛楚。庆典台下的“千军万马”不过是花拳绣腿的“秀”;台上的“马王会”,才是“刀刀不见血”的“宰割”。在王金平或许“习惯成自然”,并非有意,而在马英九,却已经被“宰割”得没有感觉了。马英九在“人情”上又输了一阵,这才是台湾“双十节”的真正“头条新闻”。
“人情”,是政治角力的重要武器;搞政治的,不懂人情世故,会节节败阵。但是,“人情”在政治角力中发挥到极致,却难免政治本身失位,不是陷入媚俗的“民粹”,就是自甘平庸的“混世”。在“民粹”和“混世”的夹板之下,台湾的政治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