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考茨基谈著作和引文
(2013-09-18 13:03:27)
标签:
考茨基写作引文文化 |
分类: 教育 |
中午小憩,顺手拿了本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第一分册。翻了翻他的序言,对这个在国际共运史上被“臭名昭著”的人有了点异样的看法。不因人废议,他的下面这段谈论著作与引文关系的文字引起了我的兴趣,不妨摘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引证一部著作,还可以有一个理由。任何一部书,都不应当在读者心里引起自满的情绪,使他感到自己现在把需要知道的一切都知道了。一部书所产生的最重要的作用,毋宁说是使人努力超过自己,引起求知的欲望,唤起一种热忱,要求进一步探索所读的这部书中讨论的各种问题,或者更多的问题。这样,帮助读者,给读者指出某些书来帮他进一步提高;就会成为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引文多是有助于完成这项任务的。”
这是多好的写书撰文的态度啊。当我们在引别人著作的时候,不论是批评还是引证,都是在诉诸读者,让读者去思考、判断;这种诉求会引起读者对于问题的关注,产生求知的欲望,并从著述中的大量引证书目找到探求的路径。广征博引,并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的渊博,而是为了读者全面地了解问题的研究情况,以便进一步探索,而是表示作者的一种谦逊:“拙著”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引导读者冲向知识海洋的一块滑板、一苇小帆。
关于注引的作用还有许多功能,比如尊重知识产权、提供证据来源以便读者验证等等,这无须多论,从著作人圈子自身考虑较多,从读者角度谈引文,这段文字很有教益。有这样的态度,我想,著作者的行文、引文语气语态都会大有不同,也不会想办法造些生僻词汇故作深奥地让读者看不懂。文如其人,其实在著书立说时的态度,就决定了整个著作和文章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