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平的悲情与选择——兼谈人情社会与法制社会
(2013-09-12 09:32:20)
标签:
王金平马英九关说君子杂谈 |
分类: 政治 |
台湾岛内马英九与王金平之间在“关说”问题上的较量,是法制秩序与人情社会的较量。
“法不容情”,这是法制社会的基本运行规范。要将这个规范运行于人情社会,虽然需要“政治智慧”,却不免有“看菜下饭”之嫌,引来挑“软柿子”捏的叽笑。王金平的“关说”后果极其严重,虽然在“人情社会”中腾挪余地比马英九大许多,但在马英九这里,没有任何退路。是非公道,在于依法律看问题,还在依人情看问题,台湾的前途,也系于此。
王金平回岛后的所有言论,没有一句针对马英九,恰合“人情社会”的原则,“君子断交,不出恶言”,亮尽君子之风,而马英九处处紧逼,反而显得像个“小人”。从政治操作看,敝人以为马英九做得有点粗燥;但同为“书生”,却赞同马英九的做法,“关说”就是“关说”,事实俱在,扯那么多“政治”“人情”干什么?什么党内“团结”、“票仓流失”,没有法律上的是非标准的坚守,还谈什么“立党为民”,不就成了一伙人无原则地抱团抢夺政权吗?所以,马英九的“翻脸”,是对国民党一党政治利益的一种超越,也是挽救暮气沉沉的国民党的一种希望。
王金平力攻的台湾“检察总长”黄世铭,也是一个以法律为生命的“硬核桃”。黄世铭在台湾社会的形象就是一个法律秩序的代表。在任期间,亲戚朋友拜访,只要稍露“关说”口风,马上站起来下令逐客,根本不讲人情、不给面子。女儿生前喜欢听的CD片,他走到哪带到哪,朋友劝他翻刻几张,家里车上办公室都放一张,省了许多麻烦。这位黄“总长”的回应是,这样做,会牵涉到复制重制的著作权,不行!一个“六亲不认”、对自身生活的细节都如此关照法律的“总长”当听到“立法院长”如此明目张胆地“关说”,怎么可能容忍?世人质疑乘王金平离岛之际黄世铭与马英九联手操作,为什么不质疑王金平就是在离岛之前为柯建铭做通了“关说”?因为有了黄世铭的“铁面无私”,才有了马英九的“不讲人情”。可以猜测,如果马英九讲了人情,依照黄世铭的“法制性格”,他照样会把这件事揭露出来,让马英九也下不了台。面对这样一位视法制为生命的“检察总长”拿出来的“铁证”,马英九没有其他选择。
在王金平看来,“祸”是黄世铭弄出来的。就旁观者而论,像黄世铭这样一个以法制为生命的人,在这件事情上要抓住他违法违宪的把柄,恐怕与王金平要撇清“关说”之嫌同样难。同样,对于黄世铭此举“动摇国本”的批评,也值得商榷,“国本”立于“人情社会”之上,还是立于“法制社会”之上?法制社会,处理政治问题相对“简单”,依法处理;人情社会,会把“简单”问题弄得非常复杂,复杂到“问题”本身并不重要的地步。
现在的“问题”就是王金平如何澄清他没有“关说”。事证俱在,如何抵赖?连家父子,出于“人情”,“关照”王金平,可以理解,但在事实面前“打太极拳”,希望在某个“人情”法庭把王金平的“关说”事实一笔带过,失落的是“良心”的天平。如果国民党这么没有原则地弄下去,虽然可以“和和气气”地继续“混”下去,但在人情的污泥浊水中“相濡以沫”,是根本没有出路的。
王金平有“悲情”,黄世铭、马英九也有“悲情”。王金平没有这通“关说”,这样的“悲情”不会上演;既然上演,那么就要有所担当。爱王金平者,希望王金平能脱“罪”而度过此劫,所以从王金平登岛的盛大迎接到党内“大佬”的慰问,可谓“无微不至”,王金平也顺着这股热潮的愿望“绝地反击”。敝人对王金平向有好感,言谈举止,有君子之风、仁者之态。在“人情社会”中能够左右逢源,既与其个人修持有关,但也不免有顺世而为之行。“关说”司法案件,在台湾社会司空见惯,不幸卷入,“情有可原”而“义不容辞”。牺牲个人政治前途而成就人格之提升,应该是王金平的最好选择。人孰无过?不计政治生命以省过、改过,乃真君子、真圣人。后世论王金平,以“绝地反击”而保住“院长”,不过为搅动人情的污泥浊水,在政治伎俩略胜一筹而已;如断然承担过失,沉痛道歉,挂冠而去,台湾社会的法制进程也因其此举而跃升,功远大于过,吾人将一如既往敬重景仰。万一经法庭认定为“关说”,王金平的一世英名将无可挽回地跌落于谷底,不过一凡夫俗子而已,不复为后世论道。人格升华还是跌落,我劝王金平勿为俗情所困,多思“将功补过”。俗情所爱,不过爱王金平之俗;君子所待,待王金平“舍身成仁”。王金平决然道歉挂冠,不失俗爱,而成君子之美德,在我看来,是最好的“痛苦”选择,望王金平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