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篮桥监狱应改建为中国监狱博物馆
(2013-07-10 22:29:04)
标签:
提篮桥监狱杂谈 |
分类: 世事 |
提篮桥监狱应改建为中国监狱博物馆
拥有110年历史的上海提篮桥监狱即将关闭。这座监狱无论在上海史还是在中国近代刑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未来的命运如何,恐怕是每个上海人都关心的问题。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列强在上海先后开辟了英美租界、法租界,分别由工部局、公董局行使行政管辖权,并根据不平等条约有关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按照英美法系或大陆法系审理租界内的民事刑事案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早期英租界由领事审判拘押的犯人,直接关押在厦门路的领事监狱,但因地方狭小轻刑犯主要采取苦役制,重刑犯集中关押在巡捕房拘留所。1870年苦役制废除,英领事监狱和巡捕房拘留所人满为患。到19世纪80年代工部局在英领事监狱旁租地建造了厦门路监狱。1903年,完全仿照美国监狱样式建造的华德路监狱(即今提篮桥监狱)落成,厦门路监狱专门关押外籍犯人,而华德路监狱专门关押中国籍犯人。当年发生“苏报案”,邹容、章太炎就被关押在华德路监狱,邹容最后瘐死狱中。民国以后,会审公廨最高判处五年刑期的限制撤销,长期刑乃至死刑等重犯也关押其中,监狱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1905年,法租界在马思南路(今思南路)也建造了一所监狱,关押犯人最多是不过一千多人,与提篮桥监狱可以关押多达七八千人的规模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提篮桥监狱,可以说,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的一座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近代监狱。
提篮桥监狱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西方近代狱政管理制度引入中国的一个标志。中国传统监狱只分男牢女牢,男犯女犯、少年犯、轻刑犯和重刑犯没有分区关押制度,监狱也没有医疗防疫设施。这种情况即使在外国租界里,也是普遍存在的。提篮桥监狱启用之后,除了根据犯人属外国籍或中国籍分别关押在厦门路监狱和提篮桥监狱外,提篮桥监狱内部男女犯人、重刑犯和轻刑犯,实行分区关押,1913年,工部局又建立了少年犯人的感化院,正式将少年犯与成年犯分开关押。监狱配备医生,监狱经费除工部局拨款外,由狱方通过承揽业务,组织犯人加工生产弥补。提篮桥监狱启用以后,虽然狱政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但是,它对于中国狱政改革的影响巨大。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清廷决定实行“预备立宪”后,仿照西方监狱模式,建设“模范监狱”,是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提篮桥监狱也是在中国狱政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座监狱。
目前,国内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监狱,不少已经早已停废,仍在使用的也不能作为博物馆供大众参观,而且往往有地理位置较偏的缺陷。像提篮桥监狱这样一座连续使用长达一百一十年之久、位于现在上海中心城区、司法部门已经决定停用的监狱,完全有条件开辟为中国近代监狱博物馆。作为一座近代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建筑物,上海市有关部门不论出于何种考虑,都应该把它当作历史建筑物完整加以保存下来。当然,开放为博物馆区的面积不需要那么大,其余部分如何保护性使用,可以从长计议,千万不要拆除。拆了,永远不可能再恢复,利弊得失,我们这一代人未必能算得很清楚。目前,提篮桥监狱已经有中国近代监狱史陈列室,内容藏品还不足以反映中国近代狱政史的全貌,通过提篮桥整个狱区的开放,展示更多的陈列历史文物、图片、文献,让整个司法系统的工作人员了解近代狱政的历史、让人民群众了解有关狱政的历史知识和狱政的演进过程,对于当前司法文明的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这个博物馆,当然要揭露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国中之国”的罪行,要揭露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关押、残杀革命先烈,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但同时,也要进行狱政文明的教育,让所有司法战线工作人员明白,别干刑讯逼供、向犯人索贿卖放之类的丑事,这也会让新中国的狱政史蒙羞的,不要让子孙后代把今天狱政中的丑事,放进这个博物馆去。我诚恳地希望国家司法部、上海司法局、监狱局重视这项工作,不仅保护好提篮桥监狱的建筑,同时,注意搜集和保护好监狱内的监押的各种设施、刑具、钤印,乃至狱墙上犯人的一些涂鸦,博物馆最有历史价值的部分往往可能是一些老司法人员司空见惯而以为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相当数量的历史实物,靠图片文字或仿制物件来展示,只是陈列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