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业翻译心得杂拾

(2013-05-03 09:51:13)
标签:

翻译

文化

分类: 文化

专业翻译心得杂拾

——[美]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校后记

本书校译工作,前后达九月之久,早已过交稿期限。我的学生廖声丰、曹维忠、鲁卫东助我输入并初校了六章文字。全书通稿之际,又不得不核对若干中文引文,加之本人住院动了手术后,颇感力不从心。顾德曼女士虽然见面多次,但在校译过程中,一直无法和她建立电子邮件联系,原著和译稿中的有些问题没有能在校译中解决,这是我所担心而又无奈的事。不得已交稿之际,仍觉如临如履。校译稿有不当之处,先在此向读者致歉。

近年来,代人做了一些校译稿之事,并非本人英文比译者更好,而是出于一个文字工作者的良心。今天的译事,严复先生信、雅、达的境界恐怕已很难追求,译者能尽心、尽力已属不易。民间翻译家是养不活自己的,在高校和科研机关的研究者是不能拿着译作去申请职称、报科研项目的。于是,近年来的学术著作翻译,数量固多,粗译滥校者不少。这些话当然有点责怪当道之意。不过,中国自古有敬惜字纸的传统,如果读书人自己都不敬惜的话,斯文可以扫地了。

依我的经验,国外中国学的著作如果要翻成中文的话,作者所引用的中文资料是必须查阅一遍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你能进入作者的语境,不仅能比较准确地回译他的引文和对应的中文词汇,而且能够发现作者的失误,以恰当的方式加以纠正。这样,中文译本不仅在形式上符合中文学术著作的规范,而且在史料或史实的可靠性方面超过原作。其次,对所译著作的背景知识要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加以充实提高。照着英文死译,我就看到了“1898年慈禧太后恢复了她的王位”、李鸿章创办了“中国商人汽船公司” (轮船招商局)这样的笑话。这些我们非常熟悉的史实都会译错,何况专业领域中有许多我们所不熟悉的史实呢?第三,要多用工具书。这本来是不用多说的常识,但在我接到的有些年轻学者拿来的译稿,就有只靠着一本英文词典做翻译的。要知道,许多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机构都是有中文名称的,许多近代来华外国人、当代西方的中国学学者都有中文名字的,这些都要通过工具书来解决。如果把工部局译成“市政议会”、卜舫济译成“霍克斯”、顾盛译成“格尔辛”,中国学者反而不知为何物何人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成长起来的西方中国学学者,他们的中文名字连工具书都找不到,通过互联网也是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上述这些工作,大多与英文水平无关,而是译者是否忠于译事的起码要求。

翻译境外的学术研究著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学术交流事业。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历久不衰,与她不断吸收、融会异质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佛经的翻译、近代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都对中国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愿学界当道有此眼光,学界同行尽此责任。

周育民

2004年9月

[美]顾德曼《家乡、城市和国家——上海的地缘网络与认同,1853-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