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也读不懂的赵锡永
(2013-04-05 17:22:12)
标签:
赵锡永冒充官员怀才不遇杂谈 |
分类: 世事 |
读懂也读不懂的赵锡永
一个冒充发改委司级官员的赵锡永,搅动了云南政坛,惊扰了国家发改委。在他的真实身份暴露之后,人们以为一定会出现一个惊天的骗局:骗钱、骗财、骗色、骗官,造成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但是,骗局之后,人们发现,赵锡永推荐引进的项目运作良好,他的讲演人们的评价精彩实在,他的为人即使在入狱之后,当地官员依然是为人低调、有学问,甚至连报案也有点扭扭泥泥。他也没有利用的假司长身份揽钱。这一切,使赵锡永的骗局变成了一个谜。
粗看了有关赵锡永的媒体报道,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此人恐怕是怀才不遇而出此下策。果然,今天的记者采访,印证了我的假设。赵的代理律师匡继美概括了其犯罪的原因:怀才不遇,虚荣心强,法制观念弱。这三点概括,可为精到。
据赵锡永的同学回忆,赵在学校一直是名优秀学生。1997年,当上了一汽金杯下属的沈阳弹簧厂厂长,成为一家国企工厂的领导人。随后,他开始进行资本运作,创建了一系列公司,组成“赵氏弹簧系”。但好景不长,这些公司很快因不按规定年检而被吊销执照,2003年,赵锡永也被解除了沈阳弹簧厂厂长的职务。之后,他便开始到北京发展。他参加了国务院一个部门的考试,想进入官场。很可惜,名落孙三,看到那些演讲、报告专业水平不如他的人进入了体制,这次“冷遇”,是赵锡永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从2005年到2010年这六年中,赵锡永究竟在做什么,相信媒体还会进一步追踪。我们只知道,他是在香港宏基万国汽车有限公司任职。但2010年之后,赵锡永便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副部级巡视员等身份出现在娄底和云南的一些官网上。直到2013年国务院研究室正式下文云南,揭露赵锡永的虚假身份,整个骗局才告落幕。
那么赵锡永利用他的虚假身份究竟干了些什么?被聘为娄底经济开发区经济顾问,并作了“把握机遇、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加速发展”的报告。之后,他又在同济大学的“绿色柴油机发展论坛”作了“乘用车柴油化在中国的现实意义”的演讲,甚至他受上市公司云内股份聘请作规划,也不收钱。如果赵锡永是个正儿八经的司级官员,说他是个懂业务、懂经济而廉洁的官员,恐怕一点也不过分。可悲的是,在我们的体制内,却没有这样一个精通业务而有廉声名叫“赵锡永”的司级官员。
官员身份,事关体制,不容冒充,赵锡永不客出于何种动机,必须接受法律制裁。一个冒充高级官员只为献策而不敛财,这个“冷笑话”也只是冲击了一些“有眼不识泰山”的地方官员的威信。赵锡永自己所说的,只想在退休之后为国家做点事,是真是假,我想得根据公安部门对他所进行的所有活动进行调查之后,才能作出结论。我在这里想谈的是社会如何避免“怀才不遇”,才识之士如何面对“不遇”的问题。
现在行政机关招聘人才,必须经过考试一关。这大抵没错。但经过考试的,未必是真才实学之士,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考察。但实际情况是,一旦招聘录用,就捧上了金饭碗,造成了可上不可下更不可辞的局面。这是否可以改一改,在考试之外,多一些实践方面的考试?让纸笔言谈之外,增加一段实践考试,让更多的考生有实践竞争的机会。像赵锡永这样的人,或许能够在见习期间施展才干,从而进入“体制”。
让有才能的人都能进入体制,是任何一个朝代选举制度所追求的目标。但任何制度设计,都不可能“一网打尽”。大凡有才之士,都能明白此理,如果“不遇”,都有隐于江湖之能,或曲居斗室,或躬耕南山,或自奋自强,独创一份事业,没有为浪得虚名而以身试法的。至于赵锡永说的“想为国家做点事”,把自己的道德提到了常人难以攀及的高度,我们自然无法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枉论如何对待“不遇”的道理了。这是赵锡永最让人读不懂的地方。读不懂,也得读,但“心得”却不那么容易写。不过,我在这里,还是要劝“怀才不遇”之士,千万不要以“冒官”“为国效力”。都来“冒官”,国家体制岂非大乱,何谈“为国效力”?于国家之利害,世人自然不难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