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旱情与上海咸潮的“扯淡”
(2011-05-27 23:06:20)
标签:
三峡水库长江旱灾上海咸潮地壳财经 |
分类: 经济 |
关于长江旱情与上海咸潮的“扯淡”
关于水利,鄙人是外行;地理知识,也不能通过中学考试。所以本文所谈,全为扯淡,权当饭后茶余朋友间的闲聊,不必当真。
长江横亘中国,也是中国的母亲河。从西南高原奔流而下,达于东海,灌溉所经流域,使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在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带,形成了长江三角洲。这一江流态势,在最近三十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筑,高峡出平湖,江水的流量和流速不可避免会减少。其次,每年大约下流的6000亿立方米的水量,因南水北调工程,据说大约有1200亿立方米北调(这是我的记忆数,未必准确)。大约十年前,我当上海市政协委员不久,曾经就上海可能出现咸潮问题提过议案。这个议案的中心论点就是,五分之一的江水北调和海平面的上升,可能会引起海水倒灌长江的局面,在崇明岛建立上海日用水的取水口已经不太可靠,如何上移取水口,希望市政府早作规划。因为是一个搞历史的人对城市用水说三道四,本无多少权威,所以有关答复也是应付,反正在我的脑子里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本来农历三四月间是春潮涌动之际,上海竟出现咸水倒灌,说明我这个外行当年的估计大概没有多大错误。
长江到中下游地区,有五个大的湖泊,鄱阳、洞庭、太湖、巢湖、洪泽。这五大湖泊在长江流域的水利系统起着蓄水、排涝的重要功能。建国以后,以粮为纲,五大湖区无不受到围湖造田而大面积缩小,蓄水排涝功能萎缩。因此,每年夏季,长江流域的抗洪成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首要任务。三峡大坝建成,南水北调的实施,加以中央政府出台的退耕还湖的政策,的确有助于缓解抗洪的压力。今年在江流水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复加春季雨水严重不足,造成了江水低于湖区的后果,于是出现了湖区大面积干涸的局面。所以,这整个过程是社会和自然反复较量互动的一个环节。
在下一个交量环节中,会出现什么情况,水利专家自然会想出种种办法。但是,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反映总是受制于自身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可能一些地方政府会借口调节水利,纷纷申请在江湖之间建闸,将江湖之间自然的水势调节变为完全的人为控制,以地方利益为重用闸。这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情况下不至于发生,但世事难料,以邻为壑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并非鲜见。
肖邦齐先生曾就湘湖水利问题,写了《九个世纪的悲歌》一书。中华民族与长江的关系,历史何止九个世纪?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我们在长江水利问题上,已经写下了多么恢宏而没有尾声的长恨歌。从历史研究来说,中华民族与长江关系的历史,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大课题,明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选题中,可以将这个课题立个专项。
对于三峡工程,我没有什么研究,出现了些问题,我也不赞成一定要兜底翻。人类在应付自然环境问题时,有时的确会出错或不周全的地方。有一个问题,我发现很多专家都没有提到,那就是在三峡水库一下子集中了那么大的水量,其总重量究竟有多大?地壳能否承受?水库水量大幅度的变化,会对地壳产生什么影响?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在一块土地上,集中了上万吨的物资,地面就会发生变化。地壳也是如此,数万吨东西固然没有什么影响,数亿吨呢?数十亿吨、数百亿吨呢?而且这种压力不像山脉那样相对静止,闭闸开闸,动辄几亿吨压力变化,沿岸山体已见动摇,底下地壳如何变化,眼下未必能看出来,但一旦发生,真是不堪设想。这需要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进行研究,但愿我这只是杞人忧天。如果没有现成答案,这也可以立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