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维护知识殿堂的圣洁——与研究生漫谈学问与人生
(2009-07-10 10:33:31)
标签:
学问人生行己有耻米辰峰魏建猷师生关系 |
分类: 人生 |
尊重与维护知识殿堂的圣洁
——与研究生漫谈学问与人生
周育民
最近,媒体网络最热闹的话题之一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米辰峰揭短之事。这件事的是是非非,暑假期间,与各位同学不能面谈,写下这段文字,建议各位研究生看了之后,应该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维护知识殿堂的圣洁,有尊严地度过自己的学问人生。
无论在高校就职,还是在高校求学,师生都是在为追求知识而相聚,同事、同学也为知识而结缘。知识是大家的共同追求,在知识的殿堂里,不论是师生,还是同事、同学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共同维护知识殿堂的圣洁。只有在这个圣洁的殿堂里,大家可以切磋学问,争辩分歧,以求得真理。知识,是知识分子的上帝,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每个知识分子都应该守望好自己的心灵,对非学术因素可能干扰自己的言论,存一分戒惧之心。
孔夫子讲“三十而立”,常人理解为立业,在我看来是“立身”。知识分子是以言立身的,所以发表言论,首先须慎言。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既发映了自身的道德修养,也须对社会影响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家将来都要走上工作岗位,要与同事共事。佛家讲“缘”,我想不论是同学还是同事,都是莫大之缘。古往今来,茫茫人海,我们能在此时此地相聚,乃莫大之“缘”,应该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在求学和共事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并非都不食人间烟火,希望有高的学位、职称,这是人之常情,但并非都能皆如所愿。同事之间会发生竞争、会有不同意见,这会影响到你的切身利益,但必须正确对待。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与其他几位青年教师在提讲师的时候,系里已经基本决定了,但有位同事提出反对意见,最后推迟了一年。在当时,职称与加工资、分房子的关系太密切了,大家心里不愉快,但这位同事的意见有道理,你不能不尊重。所以大家还是和睦相处、合作共事了二十多年。当时系里有些老先生担心这件事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历史系以后发展造成长远的不利影响。这件事事实上产生了一个好的结果,那就是遇到矛盾时,不要太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看对方的意见有没有道理,照有道理的办。现在系里的老师彼此关系不错,不是说工作上、学问上没有不同意见,而是在遇到分歧时,大家都能在尊重对方利益的情况下,多考虑事情本身应该如何办。理学家讲“存天理,灭人欲”,这大多数人做不到,但置“天理”于“人欲”之上,许多看来难办的事,还是能够做到的。你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要有集体观念,要尊重同事,这不是要大家和稀泥,而是要在一个集体中形成一些大家能够共守的规范。在这样的集体中共事,你会感到心情舒畅。如果其中有一两个人折腾,整个集体的氛围可能都会受到破坏,大家都不得安宁。这会对你的工作、事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其他同事、同行的工作。我一直觉得,在历史系工作是愉快的、幸运的事。十年前,有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到我们系来找工作,她的专业正好我们需要,于是同意她来。但她的恋人在广州找到了工作,她去了广州,也有单位准备录用她。她告诉我们这个消息后,我们觉得她大概不会来了。但过了一段日子,她又回来了,说,就几天的接触,觉得你们系里的老师太可亲可爱了,舍不得离开。结果,她的恋人只能跟着她来上海找工作。这几年也有一些老师离开历史系,到其他单位去工作,但没有一个是因为与同事相处不快而调离的。能与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同事一起工作,这不是人生的幸事?
我这个人,一直觉得“人事”最难管,自己没这个能耐,所以就守在书斋前,从来不想做什么干部。在高校基层做干部,他们大多是有学术造诣的知识分子,要牺牲自己的许多精力来管“人事”,所以我对系院领导更多的是尊重。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犯错误,不能因为领导对你作的有些处理损害了你的个人利益或名誉,不管是非曲折,长久记恨在心。你犯了错误,领导不管,以后这个群体怎么带?我有一次因为工作太忙,把上课时间记错了,误了课,系主任在全系大会上进行了批评,扣发一个月的奖金。当时的心情是羞愧,影响了系里的工作。管理是系主任的责职,不能因为领导批评你,而认为他对你有成见。领导也是人,有时处理问题时会发生偏差,可以申诉,即使有分歧,一时解决不了,也要谅解。如果我对你们有所批评,或许批评错了,也希望诸位不要记恨。现在年纪大了,学生不敢批评我,同事、领导一般也不会轻易批评我,并不是说我做得很好,只是有些事可说可不说,人家不说我而已,这一点,我有自知之明。等到别人对我说的时候,我想问题肯定很严重,需要认真反省了,而不是先找别人的错,为自己开脱。所以,你们对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看法,也要敢于说出来。做人,也是一门知识,师生间是可以平等讨论的。
你们都是挂在我名下的研究生,但我只是具体管理你们的学业,指导你们学业的不仅是我个人,也是整个导师组。就中国人民大学的例子而言,清史所有着非常强大的导师群体,具体落实到哪个导师名下,虽然是报考时由学生选择,但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论文的开题报告、论文的预答辩直至正式答辩,需要导师组共同参与。所以,你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请教其他导师。博士生也好,硕士生也好,你们所研究的课题,并不都是我所熟悉的领域,如果研究生都在导师所熟悉的领域做研究,那么如何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导师因为先做过学术研究,知道学术研究的一些路数,在学术研究上做你们的引路人,具体的研究过程,导师很难参与进来,你们拿出的研究成果,导师和导师组根据学术的规范和要求提出批评意见,或者对你们的观点、论据问疑质难,供你们思考、修改,但是否采纳导师们的意见,还是你们自己决定。导师不会只因为你们不采纳他的意见而不同意通过论文。论文能否通过,主要看论文达到的学术水平,论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研究能力是否达到了相应学位的要求。
师生之间在学术观点上有分歧,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师生为求知识而相聚,这是师生相处的基础。对某些问题看法不同,观点分歧,学生不要因为与导师观点不同而有顾虑。我的《辛亥革命与游民社会》,与我的导师魏建猷先生观点有所不同,我不会因为先生有文在先而不发表。最近我写了《关于上海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文章,与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商榷。在这些历史学家当中,有几位是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但我有不同看法,就要讲出来。这不是不尊重老师,你要记住受教之恩,记住师生为何结缘,这就行了。就那篇文章中提到的李文海老师,他的理论修养、专业水准和思维能力,是非常杰出的。所以,在我看来,人大那位教授的有些批评意见并不公允。今后,你们如果在学术观点上与导师发生分歧,要勇于提出来,不要有顾虑。你如果说得对,我听你的;说得不对,我也不会责怪。我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否则就是“武大郎开店”。
将来你们毕业了,如果在高校工作,也会遇到职称之类的事。尤其是高级职称,受到名额限制,经常会发生你达到任职资格的水准而得不到相应职称的情况。这事领导有时候也很难办。遇到这种情况,你也需要正确对待。我已经当了十多年的教授了,凭心而论,现在院里有许多同志申报教授时提供的学术成果都超过了我当年升教授的成果,但是,限于名额,院学术委员会开会的时候,大家都不能不挑其中比较出色的同志先升教授,没给教授职称的不一定说他们是不合格,而是受名额限制。有些同志拖得时间比较长,在退休之前安排个教授名额,在得到教授职称以后半年或一年内就退休了,称之为“退评”。就人大的例子来说,院里同意给那位同志“教授”职称,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外界解读成“交易”,可能是不了解高校评职称的情况造成的。如果你不幸遇到这种情况,我希望你一定要正确对待。公平、公正总是相对的。可能你认为与你竞争的同志学术水平还不如你,那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同事怎么看,学术委员会怎么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的看法,大家的看法也未必完全正确,但需要尊重。因为,评定学术职称的时候,大家不仅会考虑申请人的学术水平,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专业职数、学科发展、个人整体素质等等。有的可以量化,有的不能量化,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印象去判断、投票,平时为人正直与否,就不可能不对职称评定产生影响。一个硕士、博士、教授,首先应该是为人正直的人。所以,遇到职称上不如意的情况时,先要反省自己,然后多看看别人的长处,顾全大局。“知书达礼”,虽是套话,但做起来不容易;知书而不达礼,这是笑话,做出来会让世人嘲笑。我的导师魏建猷在世时,偶尔也与研究生讲做人的道理。他说过,他的座右铭是“行己有耻”。当时感受并不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越来越感到,这做起来不容易。先要知“耻”,而后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无耻”,不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小孩子对许多事不知道羞耻,人们会说他天真。但长大了,许多道理应该懂得,但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大多不讲,这是我们教育的缺陷。小时候不教育,长大了不知道怎么处理,率己之性而为,也是现在造成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许多无耻之事,有些是明知而为,如贪污、抄袭,但有些事,道德界限不是那么清晰,就是年长的人,也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去体会、思考、判断,然后确定能做不能做。有些歪道理,会扰乱我们对做人道理的判断,根基不牢的人就会受动煽动,做出许多违反做人起码道理的事情,我们要有警惕。我们在高校教书研究,需要学位、需要职称,但不是为了学位、为了职称。你能与知识相伴,传授知识、探究知识,已经找到了与你的事业融为一体的职业,天底下这样的职业实在是很少的,我们要知足、珍惜。
站在知识的圣殿里,我们要维护知识圣殿的纯洁、尊严。只有纯洁的心灵、有尊严的人格才能维护知识圣殿的纯洁和尊严。学术界的确存在抄袭、剽窃等等腐败现象,摒弃这种行为,揭露这种现象,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而不是用来打击别人的手段。这样做的后果的严重性,我难以想像。我想大家都能感受到,我们知识圣殿的尊严受到了玷污,学术批评成了挟仇报复的手段。研究生在学期间,不仅要认真钻研学问,也要注意自己的人格修养,注意如何待同学、待老师、待同事、待自己,不要率性而为,逞一时之快,而忘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礼戒,忘了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方法,是探究学问、真理的工具,要备加爱护、珍惜和尊重。人生是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人生也是课堂,每个人都要从“戏”中汲取有教益的东西。我希望大家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不仅学问要有大长进,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有大长进。魏先生所说的“行己有耻”这句座右铭,你们要深切体会,有尊严地度过有整个学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