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试文另眼看
(2009-06-29 07:57:21)
标签:
甲骨文答卷熟悉语文高考杂谈 |
分类: 教育 |
今年四川语文高考爆出了大新闻,据说一位考生用甲骨文写了一篇人们看不懂的东西。对于这份考卷,评卷教师请专家识别了文字后,确定其内容偏题,只给了6分。社会学家评论,这件事体现了90后的青年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育家认为,这是青年人对高考制度不满和藐视的发泄。
试题的题目是“熟悉”。说到甲骨文,每个中国人都熟悉,但能认识的却是凤毛麟角。就试卷内容评判,可能确如阅卷教师所言,偏题了。但就试卷最后形成的情景效果来看,我觉得并没有偏题。一种人人都熟悉的文字,在场的语文教师都不认识——这种情景效果简直像一幕戏剧小品。非有悟性,很难读懂这位年青人想要说些什么。他说出来了,但所有人都看不懂他想说什么。这又是另一幕小品。
在这个事情中,就语文、社会学、教育学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的常规而言,专家们说得似乎都没错。错在我们的常规少了些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意在言外,情在言外,境在言外,常是文章高手追求的目标。从文章读出作者言外之意、言外之情、言外之境,也是善读者的追求。现在,一个青年人,在关系到个人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前,递交了一份富有想像力的答卷。这份答卷,在考验每个读者的阅读能力。我们在用我们“熟悉”的规则在评判一份我们不熟悉的另类试文。即使可能我的读法是对的,我们能打破这些熟悉的规则吗?如果打破,我们能面对以后可能会大量出现的这种另类答卷吗?但是,如果不打破,我们或许扼杀了一位年青人的创造性。事出常理之外,如以常理待之,恐怕事情只能这样。我们受制于熟悉的规则,这多少有些无奈。但人类的发展,似乎总是出于常理之外,不然的话,我们就不能走出野蛮时代。现在,我们敢不敢走出“熟悉”,迈向“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