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鸦片战争中的陈化成
(2009-06-09 06:07:34)
标签:
陈化成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杂谈 |
分类: 历史 |
略谈鸦片战争中的陈化成
周育民
1842年6月16日,也就是155年前的今天,英国军舰的炮火摧毁了吴淞炮台,誓与炮台共存亡的守将陈化成与英军展开肉搏,壮烈牺牲。英国通过那次鸦片战争强占了我国的香港,在香港回归的前夕,我们在这里纪念陈化成,具有特殊的意义。
勇将加廉将
陈化成是福建同安人,1776年生。他年轻的时候就在清军水师当兵,长期与蔡牵等海盗作战。嘉庆二年(1797),他因军功拔补额外外委,第二年补外委。嘉庆七年,迁金门右营把总。十年升任千总,以后又升任参将。到嘉庆二十四年升任副将之前,他已“在闽、粤洋面手擒盗匪四百八十余名”[1],成为远近闻名的水师战将,有“陈老虎”之名。
陈化成不仅作战英勇,屡次负伤,而且治军严明,以身作则,据记载,他“驭军有纪律,约己尤严,时称廉将”[2]。道光十年,他晋升为福建水师提督,经常要到各地巡视。姚莹在台湾任官时,就不断听说,“公巡阅台湾时,文武供应餽遗,一无所受;随行将卒虽众,所过如未尝有兵者”[3]。我们知道,清朝的吏治腐败,军队也是一样,军官们都是靠喝兵血养肥的。陈化成从年轻的时候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起来,却能够出污泥而不染,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闽海抗英
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后,闽粤海面的形势已经日趋紧张。据记载,“嘉庆十九年以前,闽洋从无外船游驶。其后鸦片渐行,漳、泉奸民勾引,遂公然驶至。文武员弁庸懦者,不敢攻击番舶,阳收持重之名;贪黩者甚且包庇汉奸,阴享分肥之利”[4]。随着禁烟运动的高涨,陈化成对于闽海的防务保持了高度的警惕。道光十七年(1837),有英国兵舰在闽安五虎外洋游弋,闽安副将周廷祥前往阻止。英兵遂派了一只小船入口,投递禀帖,声称有漳州的难民在兵舰上,要求清政府领回。陈化成与闽浙总督钟祥立即派员询问,因来人无法提供难民的确切情况以及国籍所属,便拒绝了英方的要求,指出,根据中国政府的惯例,海面难民应护送到广东,由广东遣送回国。
道光十八年,陈化成与姚莹畅谈军事,给姚留下了十分强烈的印象:“公时已近七十[按,陈化成时年62岁,因相貌清瘦,略见老,故姚莹多算了他的年龄],言军事慷慨激发,逾于壮夫。”反映了他为保卫祖国海疆的豪情壮志。
1839年11月3日,英国军舰两艘在广东穿鼻首先向中国水师发动进攻,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奋起反击,打退了英军。这实际上已经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稍后,福建水师也对前来挑衅的英船进行了打击。道光二十年三月,署闽浙总督吴文镕奏称:“查上年十月(1839年11月)间,有英船三艘停泊梅林洋面,经调任水师提督陈化成督带舟师驱逐,仍然抛泊,即令各船整备炮火,联舟宗驶进,连环轰击,英船一面挂帆,一面用炮抵敌,随拒随走,情形狼狈,立向外洋逃驶,兵船尾追不及。”[5]当时英国在华的兵舰只有两艘,都在广东,所以在闽活动的这些英船应该是武装商船。在十二月和次年二月,陈化成与金门镇总兵窦振彪两次出动兵船,开炮驱逐英国鸦片商船。
筹办江防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陈化成调任江南提督。陈化成约在次年夏天到任,与两江总督伊里布一起视察了吴淞和上海的防务。当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了舟山以后,陈化成便亲自赶到吴淞口,积极筹防,长期住扎吴淞营,一直到他牺牲。
陈化成全身心地投入了吴淞口的防务布署,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裕谦夜探陈化成的故事。“吴淞以东西炮台为犄角,西炮台者在海口之北,距宝山六里,三面环水,要险也;东炮台在海口之南,险与西称。时夷寇扰浙,而公忧江南守备懈驰,不足倚,乃疾驰吴淞口,度西炮台之右扼要以守,凡三易寒暑。大臣裕公尝以大风雨夕侦公,见公危坐帐中,铃柝声璆璆然也。”[6]关于裕谦夜探陈化成的故事,在另一篇文章记载得更为详细:“[陈化成]任事五日而浙警至,公带兵驰赴吴淞口,驻帐操台基,节相伊公驻宝山城,相度形势,沿塘筑二十六土堡。公枕戈海上二年,自备薪水,肩舆出入不用仪从。尝大雪压帐,竟夕失寐,晨起,遍阅部下,单寒者制棉衣给之。……裕公兼署总督,驻节宝山,初闻公状,犹未信之深也。是夜,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溢塘面,部将请公移帐,公曰:‘大帐一移,三军惊扰,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隘,于心何安。’严不动,而潮亦退。裕公度必移帐,使人骤马觇之,公凝坐帐中,闻蹄声出视,使曰:‘大人以风雨非常,使某问候。’公笑谢焉。”[7]
对于军队的纪律,陈化成也抓得十分紧。当时清政府对于吴淞的防务十分重视,从各地调来不少军队,由陈化成统一节制。但一些外地来的将领往往依然故我,军纪涣散,甚至不听指挥。当时徐州镇总兵王志元所部700余名清兵派守小沙背,位置在宝山城侧翼。陈化成要求王志元亲驻小沙背,但王志元贪图安逸,拒不从命,住在宝山城内的书院里。结果,驻守在小沙背的徐州兵不断发生违犯军律,滋扰百姓的事件。陈化成查访得实后,亲自对这些兵士进行了处罚。这事发生后,王志元不得不驻扎到小沙背的军营中。
陈化成对自己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保持了“廉将”的风节。他一日三餐,与士兵相同。两江总督裕谦听说后,以为陈化成囊中羞涩,命令军需局每十日送陈化成二百五十两,但陈化成坚辞不受。他生日时,部下送给他一面特制的金字旗,他当场命令撕裂,以示决不收受私礼的决心。
经过陈化成的悉心布防,宝山吴淞口的防务焕然一新。宝山城在黄浦江西岸、长江南岸,陈化成将防务的重点防在沿江西岸一带,既可以扼黄浦江和长江的咽喉,又可以保护宝山城。所以西炮台安放的炮位多达134个。为了掩护宝山城的侧翼,陈化成还在宝山城西长江南岸的小沙背布置了700余清兵;在蕴藻浜入口设新月堰炮台。同时,黄浦江东岸的东炮台设20个炮位。东西两岸都垒有土塘,作为防御工事。整个宝山地区的驻军多达五千余人。这样的防御体系,如是在传统的战争中,可以说是坚如盘石的。但不幸的是,陈化成的对手是一支强大的近代化的侵略军。
与炮台共存亡
1842年6月8日,英军抵达长江口。这支舰队共有战船8艘,武装轮船6艘,运输船14艘,运送陆军约2000人。这支部队就是英军实际投入吴淞宝山战役的全部兵力。从人数上看,清军的人数比英军多出一倍,但由于相对分散防御,在一个具体的攻击点上,清军人数并不占优势。加上英军的武器的先进,这个人数上的优势也是不能发挥的。更重要的是,在英军攻克宝山的当天晚上,英军援军主力也赶到了,总兵力达到12000余人。所以,不论怎样,吴淞炮台的被攻陷,只是时间问题。而在这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中,清军将领的表现却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临阵逃脱,贪生怕死;有的则英勇战斗,视死如归。陈化成在强敌入侵面前,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中国民族不畏强暴、抵抗侵略的伟大精神,是永远值得中国人民怀念和崇敬的。
在战斗爆发前夕,陈化成对部下周世荣说,“吾与汝非薄相”。周世荣不明白。陈解释说,“明天战而胜的话,皇上会褒赏,不幸战死的话,我们的名字将不朽。这不是福吗?”这说明,他已经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他还劝两江总督牛鉴,“公第坐镇,慎勿出入。”[8]担心他临战时害怕,动摇军心。
英军在发动进攻之前,作了一系列试探。6月9日,英军派军舰三艘到小沙背和西炮台一带侦察。小沙背一带泥滩较长,不便登陆,因此英军确定把进攻方向集中到西炮台。13日,英军集中于黄浦江口一带,向来往商船开炮。14日,英军正式派人来下战书。两江总督牛鉴已生畏意,建议陈化成前去慰劳英军,以推迟战期,被陈化成断然拒绝:“某经历行阵四十余年,今见贼异议,是畏敌也。且某奉命剿贼,有进无退。”
战斗是在10月16日清晨开始的。英军的主攻方向就是西炮台。陈化成亲自督战,向敌舰开炮。据说“自卯及巳,轰坏夷船六七艘,歼夷匪数百名”[9]。据当时英国人的记载:“中国军队……始终打得很凶猛,我方战舰在指定地点停妥后始行回击;双方连续炮战达两个半小时。……我方军队自与中国军队作战以来,中国人的炮火以这次最厉害。我军旗舰被击中多次,后樯被击中三炮;‘布郎底’号被击中十四次,希威特海军中尉在甲板上被一颗炮弹击中而阵亡。‘西索斯梯斯’号被击中十一次,其他舰只也都被击中多次。”[10]在清军武器十分窳劣的情况下,能打得这样,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陈化成十分器重的参将周世荣,阳奉阴伪,背着陈化成干了不少坏事。由他监制的火炮质量十分低劣。匠人在制造铁炮过程中塞进了不少碎砖,换下了好铁,周为之掩饰,外用铁皮包扎,以防炸裂。炮弹也是如此,偷工减料,即使打中敌舰,杀伤力也很小。这样的武器装备自然无法克敌制胜。到形势危急时,他又劝陈化成逃跑,直到这时,陈化成才识破此人,“拔剑叱之曰:‘庸奴!误识汝!’”
在前线战事激烈之时,两江总督牛鉴听到前线形势有利的消息时,就跑出来看热闹,快要到陈化成指挥位署时,被英军看到,便将大炮对准了他。结果有十几名亲兵被炸死,就慌慌张张逃回了城内,接着又向嘉定方向撤退。在小沙背的王志元几乎没有参加战斗,到中午时分,见西炮台形势不利撤走了。东炮台守将崔吉瑞则作“壁上观,炮不发”[11],形同虚设,不久也移敌手。到中午时分,只有陈化成所在的西炮台仍在继续抵抗。但英军的炮火十分猛烈,西炮台的大炮不是被敌炮摧毁,就是自己炸裂,土塘也被轰开了多处缺口,实际上已失去了屏障作用。英军开始在西岸实施登陆,清军大批溃逃,只有少数官兵与英军展开了死战。吴淞把总龚增龄与英军肉搏,因众寡不敌被俘,他决不投降,被英军钉在木板上投于海。陈化成的亲兵和身边的军官也大部分战死,最后只剩三人。陈化成已六处受伤,最后又腹部中枪,料不能生,急呼武进士刘国标,“我不能复生,汝急免我首,掷体沟中”,说完后气绝而亡,时年66岁。当时刘国标也已受伤,把陈化成的尸体背到芦苇丛中掩盖好,作好标记,然后脱下了他的一只凉鞋,逃了出来。在陈化成与刘国标交代后事时,英军正在逼近,还有一位姓王的士兵用大炮对准英军,进行掩护,所以刘国标得以逃脱。
陈化成壮烈牺牲消息传来,上海一带的人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10月24日,宝山县人民在前线的芦苇丛中找到了陈化成的遗体,举行了殓礼。嘉定县人民还举行了公祭。在宝山失陷的第二天,两江总督牛鉴在嘉定向道光皇帝报告了陈化成牺牲的消息,皇帝挥泪读完了奏报之后,命兵部办理抚恤事宜。除照提督例抚恤之外,加赏银一千两,后又赐谥号“忠愍”。这个丧仪规格,在鸦片战争中阵亡的汉族军官中,是最高的[12]。根据清政府的规定,在陈化成阵亡的地方和家乡建立专祠,他的遗体归葬于家乡。
(1997年6月16日宝山县文化局举办的“陈化成学术研讨会”发言稿)
[1] 《清史列传》卷39《陈化成传》。
[2] 姚莹:《陈忠愍小传》,《续碑传集》卷64。
[3] 同上。
[4] 《清史列传》卷39《陈化成传》
[5] 《清史列传》卷39《陈化成传》
[6] 彭昱尧:《陈忠愍公画像记》,《续碑传集》卷64。
[7] 袁翼:《江南提督陈忠愍公殉节略》,《续碑传集》卷64。
[8] 彭昱尧:《陈忠愍公画像记》。
[9] 同上。
[10] 柏纳德:《“复仇神”号轮舰航行作战记》,见《鸦片战争末期英军在长江下游的侵略罪行》第228页。
[11] 袁翼:《江南提督陈忠愍公殉节略》。
[12] 关天培为提督,阵亡后仅照例赐恤,并未加赏银两;定海三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除照提督例赐恤外,各加赏银50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