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睹“触网”

(2009-04-30 08:31:23)
标签:

触网

互联网

蜘蛛

杂谈

分类: 人生

          目睹“触网”

                                   周育民

“触网”是信息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个流行语,指的是个人开始通过因特网接收或发布信息。但在体育比赛中,触网通常与犯规、无效相联系。至于你触到电网、铁丝网,那更不是一个幸运事。敝人不喜竞赛,也无做梁上君子之想,大概不会遇上此类的“触网”。因特网恐怕是天天得“触”一下的,但把“触”“网”两个字联起来,总会令我想起二十多前年看到的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是在南京,我与同事一起到灵谷寺公园游览。我走得稍快一些,先到了谭延闿墓前。在等他们走上来的那会儿,看着墓边灌木丛中的蜘蛛网。那是一张非常庞大的网,从中心幅射到四周,由灌木丛延伸到旁边的大树,大概有十几个平方米。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庞大的蛛网。心想,这个“网主”该花多少心血和时间营建这张网啊!记得小时候老师说过,昆虫触到蛛网以后,蜘蛛会很快赶到,把昆虫“俘虏”。但这种情形,活了几十年,从来没见过。

正在遐思之际,忽然听到一阵振翅的声音,在宁静的墓地前,这振翅的声单显得那么清晰、响亮。这是一只约有两公分的“大虫”“触网”了。我是个“虫盲”,叫不出它的名字,姑以“大虫”呼之。古人称虎为“大虫”,这只两公分的昆虫,在虫界也可算是只“虎”了。

蛛网织得并不密,“大虫”可能认为力足以冲破它,“过网”的速度很快、冲力很大。但是,它上当了。受到冲击的大网陷出了一个凹区,顺势将略带粘性的蛛丝缠上了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大概是蜘蛛的智慧吧。“大虫”奋力振翅,企图迅速振断蛛丝,摆脱困境。就在这时,“网主”赶到了现场。

这个网主近一公分,在蛛界个头不算小,但与“大虫”比较,简直是个侏儒。“大虫”身披铠钾,乌黑的脚爪带毛有刺,威武雄健,而那位网主,身材苗条,白皮嫩肉,令人想起《西游记》盘丝洞的蛛精。两虫相对而视一秒钟,整个气氛之紧张,只有亲临其境才能感受。人当然不能知道它们在这一秒中想些什么,但我从“大虫”瞬时停翅的霎那间可以判定,“大虫”已经知道,它真正的对手不是蛛网,而是这位网主。因此,它立即向蜘蛛发起了攻击。只要它的脚爪碰到蜘蛛,这位细皮嫩网的公主很快就会遍体麟伤,落荒而逃。而聪明的蜘蛛始终不让“大虫”靠近,绕着“大虫”上下攀附,口吐银丝。你简直不能想像,它能一下子几乎吐出和它身体大小差不多的丝量,紧紧地把“大虫”绑了起来。仅十几秒钟,胜负立决。“大虫”在“盘丝洞”中的挣扎越来越弱,而网主经过鏖战,显然也是体力大耗,发现我这个正在观战的“大大虫”在一旁,便躲到了一边。——它会待这“大虫”垂死的时候来收拾它的俘虏的。

同事们陆续来到了墓前,我的观战随之结束,但刚才的那一幕,过了几十年还是没有忘记。我们无法测量蜘蛛的智商,但蛛网布局之疏密、应战之策略、尽全力而吐丝,这一切用动物本能来解释,是人类对“智慧”独占之陋见还是人类“智慧”之伎穷,敝人不敢妄猜。但如果以人类之智慧来布这种专门俘获猎物的网络的话,那实在太可怕了。我们会骄傲地宣称,人类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但我们有时候或许会不幸触到隐藏其中的由人精心设计布局的“蛛网”,你无法接触到“网主”,却不得不在“盘丝洞”里苦苦挣扎,缚手就擒。网络时代,我们祈祷人性之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