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2016-12-18 21:04:24)
标签:

郑哲敏

力学所

什么是科学

分类: 会议·活动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10月25号晚上,熊卫民教授发来微信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郑哲敏院士等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的教授将于明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主楼3楼讨论我的《什么是科学》,问我是否知道此事我说不知道,但表示很感兴趣,愿意去听一听。只是26号是周三,而我本学期周三上午下午都在北大有课,不能去听。听熊卫民介绍,以郑哲敏院士为首的一群老科学家每周三上午聚会,讨论一些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学术话题。经过熊卫民牵线,我们和李伟格老师商定11月30日上午我带我的学生们到力学所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为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李伟格老师还专门买了20本《什么是科学》发给各位老先生。

11月30日上午9:30活动在力学所会议中心207室开始。先是由我用一个小时讲“我为什么要写《什么是科学》”,然后是力学所的谈庆明先生讲他对“什么是科学”的看法,然后是大家自由讨论。11:30,大家集体一起吃盒饭,边吃边继续讨论。周立伟院士没有吃饭就离开了。郑哲敏院士带着盒饭走了。大家吃饭的时候,蔡德诚先生就“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发表了比较系统的看法。下午2点聚会结束,大家意犹未尽。

和老科学家们一起讨论“什么是科学”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也是一次独特的经历。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会会场。左前方是周立伟院士,他未吃饭就走了,没有参加合影。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会场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我讲述了写作《什么是科学》的三个动机:其一,不了解希腊科学精神的源头,就不能改变我民族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倾向,不能为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的原始创新都会大受影响;其二,不了解欧洲现代科学的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的源头、求力意志的哲学预设,就极可能低估现代科学的巨大影响以及严重后果,对现代科学及其技术发展完全不设防,对其潜在影响不闻不问,隐患极大;其三,重新端正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态,逐步建立如实反映中国自然知识及其影响的历史叙事模式,目前流行的李约瑟模式,用现代西方科学的眼光去打量中国传统的自然知识,只能得到一些历史碎片,也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和技术发明在中国历史上意义和作用。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王克仁先生实际主持了会议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谈庆明先生讲“什么是科学”。他认为:“科学就是发现和应用规律。发现新现象后,提出问题,寻找规律,再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蔡德诚先生拿出中华读书报,说拙著《什么是科学》影响很大。然后他重申许多年前提出的科学六要素:客观依据、理性怀疑、多元思考、平权争论、实践检验、宽容激励。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与这么多老科学家聚会十分难得,在郑哲敏先生准备走的时候,我提议来一个集体合影

一排左起:谈庆明(力学所)、朱照宣(北大力学系)、陈允明(力学所)、李毓昌(国科大)、陈耀松(北大)、郑哲敏(力学所)、王克仁(力学所)、刘大有(力学所)、颜基义(国科大)、蔡德诚

二排左起:吴国盛、龙新华,袁和、程志翔(北大学生)、张瑞云、李宝金(中医科学院博士),熊卫民、刘元慧(北大学生),李伟格,郑秀华,李小艳(北大访问学者)、王海琴(北大访问学者)、吴教苏(中科院博士)、吕天择(北大学生)、张晓天(北大学生)、李丹(北大学生)、金和    
力学所老科学家讨论“什么是科学”
与郑哲敏院士合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