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班级就是优秀班级吗?

相当多的班主任喜欢对一个优秀班级的状态用“净”“静”“敬”“竞”四个字概括。对此,我不敢苟同,特别是这个“静”字。
教室不是不需要安静,而是不需要时时刻刻安静。安静的班级,未必是优秀的班级。这一点,我相信大部分班主任都有同感。从希望学生“乖”,到要求班级“静”,都反映出一些教师陈旧的教育理念。
学校里有一个现象:教师越是业务水平不高,对班级全局的把控能力越是不足;人格魅力越是不够,他们就越倾向于牢牢地控制班级。
他们担心的是一旦学生被激发,自己的权威地位就会动摇,班级就会陷入混乱甚至失控的局面。
这是教师专业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很难把握激发与浮躁之间的差别,也没有掌握激发学生的要领,一放班级就乱。所以,干脆矫枉过正,采取高压控制的管理方式。
其实,激发与表面的混乱、浮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混乱恰恰不是已被激发状态的标志。激发,就是让学生知道他想要什么并积极主动地争取。被激发后的学生不是处于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亢奋状态,相反他们经常会默默地努力。
优秀的班级一定是动静两相宜的。该安静的时候静得下来,该活跃的时候会很活跃,“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有明确目标,都有高度自律的奋发行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