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出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一所植根齐鲁热土、创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校风文明和谐的学校,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潍城实小”)按照“深化文明校园创建、加强文明校园常态化管理”要求,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夯实育人成效,拓宽活动阵地,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学子。
重底蕴 坚持文化育人
文化育人一直是潍城实小崇尚和坚持的理念。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一二三四”文化框架。“一”指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二”指“二廊”,即再现学校百年发展历程的校史长廊——“和”廊,以及实施“三红”工程、传承红色传统文化的红色长廊——“致”廊;“三”指“三角”,即“语文朗读角”“英语交际角”“数学展示角”;“四”指“四点”,即办公楼的“致德文化”、艺术楼的“致美文化”、教学楼的“致慧文化”和综合楼的“致博文化”。
在此基础上,潍城实小倡导打破学科界限,逐步形成了融合地方课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各校本课程和社团课程于一体的“1+X”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治艺立德 塑美成礼”。这一进程中,学校通过深入推进楹联课程开发、实施每周“135”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活动、开发传统节日特色课程等举措,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重思政 坚持立德树人
潍城实小从立德树人角度出发,开展全员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曲传唱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五个一”主题活动,举办了“红心向党”系列活动,强化广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自觉性;努力推进学科育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研究,先后申报、立项5项立德树人科研课题,引导、激发全体师生对祖国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为筑牢德育课程体系发展基石,学校制定了《潍城区实验小学学生文明行为规范》,设立了以打造素养为重、综合发展、家校合作评价的育人模式,并以“学长导师制”为重点,强化学生责任教育和礼仪教育,注重实践引导和榜样带动。
为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情绪疏导,学校制定了心理咨询保障措施与制度,建立了“心灵氧吧”为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完善了心理辅导室的配套设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重树信心,为学习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重教学 坚持多元融合
潍城实小制定了长期发展教学规划,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确立特色课教学,将课堂教学延伸至社团,逐步分层次进行普及性体验教学,并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搭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讲课活动增强技能培养,并积极开展校际交流课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活动丰富,学校坚持将竞赛活动系列化,例如每月的“七星”评比,每学期的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固定项目”,每年4月和10月以“愉悦·向上”为主题的学生才艺展示,每年6月和11月以“诵读经典·传承文明”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等。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并确立了“5A少年评价”模式,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使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三是拓展途径,在基础课程之外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美术课上教授简单的国画、书法、剪纸,在音乐课上教授京剧、葫芦丝、古筝,在数学课上利用传统九宫格让学生感受数独魅力等。另外,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深刻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心已定从未变,砥砺前行不说艰。肩负“全国文明校园”“中国楹联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潍城实小深感责任重大,更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着眼未来,潍城实小将不断谱写“文明校园”建设新篇章,将学校努力打造成为锻造理想信念的熔炉、弘扬主流价值的高地、滋养文明风尚的沃土、涵育中华文化的家园。
(张进兰 栾 静 刘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