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教育观
(2012-12-12 05:36: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李跃儿教育观
目前,在中国大地上,一股积极探索教育的精神已在觉醒,这是我们民族充满希望之所在。但不容置疑的是,这又是一个“盲人摸象”的时代。对于千千万万家长而言,由于缺乏对教育的深层认识与把握,反倒被这股突如其来的热潮冲昏了头脑:随着《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出版,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下子涌起了一股热潮,有个女孩因此住进了精神病院,她以稚嫩的声音向世人宣布:我不愿做哈佛女孩!《赏识你的孩子》一出笼,大批的孩子丧失了学习与做人的准则,曾有一个被赏识出问题的孩子,不但大喊着同学的发言是“狗屁”,老师的讲课也成了“狗屁”;更离奇的现象发生在北京王府井书店里:一边摆着《千万别管孩子》,一边摆着《孩子不能不管》——父母们困惑了:这孩子到底是“管”,还是“不管”?
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李跃儿,她说: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教育的智慧。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适合了才是好的,不适合就是不好。所有的生搬硬套都可能是不适合的,不适合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同样,即使选对了,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地操作,而这,正是教育实施的最为关键之处,是难点中的难点。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操作时是不会采取极端方式的,他是在事物相对的正反之间保持平衡的。比如说,当他认为“赏识”是个很好的方法时,不会放弃“批评”,当认可“不管”可以发挥奇效时,不会放任“不管”。
赏识,如何赏识?批评,如何批评?怎样管?怎样不管?教育的奥妙是在中间地带——在教与不教、管与不管、赏识与批评、正面与迂回、这种方式与那种方式……之间!介于两者之间的空白地带!在学习与尝试中积累经验,用心灵、智慧、哲学把握!如果真能达到这一点,便不再在对与错、好与坏、高与低这个“相对”的泥沼里苦苦挣扎了,就能针对“这个孩子”“这个问题”做出正确选择了,就能越过教育者最难逾越的“难以抉择”的沼泽地带了。
就像“素质教育”一样,“人才”是一个说滥了的名词。对这两个字的真实含义,李跃儿说:人才,就是“人”与“才”的结合。“人”分“心灵”“精神”两个部分,心灵:就是情感、关爱、宽容、责任感、同情心;精神:就是探索精神、独立意识、承受能力。“才”分“知识”、“能力”两个部分,知识:人人皆知,就是具体的知识技能;能力:就是想像力、创造力、鉴赏力、思维力、感受力等等。
李跃儿为“人才”列了个公式:就“才”而言,单独看,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只是个“0”,能力呢,是它前面的数字。能力为0,0与0还是0;能力是1,就变成10;能力是9,便是90。知识单独分开是一钱不值的,但与能力搭在一起,它价值就会以几何倍数上升。
“人”与“才”也是这样的情形:单独分开,才也是一钱不值的,是一个“0”,它的价值只有依靠“人”才可显现。
如果将人的素质比做一棵树的话,“人”中的“心灵”是根、“精神”是干,“才”中的“能力”是枝、“知识”是叶。目前中国的情形是:许多父母因为认识上的局限,逼着孩子只在“枝”上甚至只在“叶”上用功,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其结果只能造成“根”的萎缩与“干”的死亡。
李跃儿说:尽管人们常把“人才”二字挂在嘴上,但实际的状况是,多数人误将“才”认成了“人才”。如果“才”能代表“人才”的话,本·拉登、希特勒也可以是人类历史上的人才了。也正是由于对于“人才”的误解,才使得清华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就是说,如果只重“才”而不重“人”,培养出的孩子不但无法在未来的竞争中立足,更有可能给社会造成损害。
这决不是耸人听闻,我们随手翻阅一下报纸,或者“道听途说”一番,就可发现:在社会上,一边是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众多的单位招不到可用之人,一些企业甚至发出了“大海无水”之类的叹息。这就等于向我们的家长发出了特级警报:我们一切为孩子着想,不惜为此甘愿付出所有,但结果怎么样?我们心血所结出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果实呢?我们一心为了孩子好,但这“好心”极有可能使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不但不能成才,还要遭受找不到工作的厄运!
李跃儿说:一些父母过于相信自己的信条,而实际上他们大都处于一叶障目的状态,教育与人才的观念在他们心中是南辕北辙的,但却浑然不觉。他们坚定地依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对孩子实施教育,决心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要知道,未来的社会不会是现在的社会,未来所需要的人才不会是你心目中的人才,如果你将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模样,那可真成了一场家庭悲剧。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李跃儿说:“许多家长之所以在教养孩子方面事与愿违,很大原因是不懂教育所致。不懂教育又因为不懂得孩子。孩子是脚,教育方法是鞋,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造鞋人如果不了解脚的大小、形状,怎么能造出合脚的鞋子呢?可要是随便问一位老师或者家长“什么是孩子”、“孩子的精神世界与成长机制是怎样的”时,又有几人答得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孩子厌烦学习、心理扭曲,原因是鞋子不适合脚。
比如上个星期,两位妈妈急匆匆向李跃儿救助:她们从各自的孩子的小书包里发现了纸条,上面写着同样的字:某某某,我喜欢你!其中的一位妈妈说道:“两家的孩子关系一直不错。我家是女孩,她家是男孩。李老师,孩子七岁就早恋了,这可怎么办呢?”
望着如临大敌的妈妈,李跃儿笑了。她告诉她们:“这么大的孩子都处在‘婚姻敏感期’里,对男女、婚姻充满兴趣。若能正确看待,不大惊小怪,过段时间便会自然消失。如果处理不当,压制甚至打骂,可能会真的导致早恋,或者造成异性间的交往障碍。”
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而且心理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不遵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另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
敏感期不仅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
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需要走过所有应该走过的路程,任何走捷径的方式只能适得其反。在儿童的成长中,过多过快的知识输入必然导致心智与内在精神的严重损伤。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儿童,到了成年大多都很平庸……知识应该用来帮助儿童建构智慧,教育不应以知识本身为目的,应该以有能力使用知识为目的。
别让你的目光成为镰刀
但在现实中,由于教育者们大都不了解人的这种特征,采取违背成长规律的教育方式,这就等于把大厦建在沙滩上一样。对此,李跃儿发出了近乎愤怒的声音: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成为什么呢?是令人惊叹的儿童、令人惋惜的成人吗?
李跃儿说:“教育只能分为两种,那就是建设性教育与掠夺性教育。建设性教育符合孩子成长机制,促进孩子成长;掠夺性教育违背孩子成长机制,破坏孩子成长。”
许多家长之所以认贼作父,采用掠夺性教育,关键是不了解孩子所致。“了解孩子”是教育的根本,抓住了,不用学习多少方法,正确的方法就会自然地生成。否则,方法再多也没有用;或者说抓住了根本,你所有的方法都可能是对的,抓不住根本,你所有的方法都可能是错的。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李跃儿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成人的问题,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必定站着“问题成人”!无数的事例证明,只要父母转变了,他的孩子就会随之改变。
教育孩子先从教育成人开始
有鉴于此,李跃儿提出了一个口号:教育孩子先从教育成人开始!从教育老师与家长开始!使他们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孩子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灵的明灯。成为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爱,但光有爱远远不够,还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做到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李跃儿为教师定下了一个近似苛刻的目标:成为一个教育研究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老师!为此,数年如一日,老师的培训差不多每周都在进行。老师过六关才能被录用,根据目前的统计,培训六十个教师最后只能录用一个!
但是,比起老师的教育,教育家长更为艰难。开始时她对家长采取一对一的说服,后来她想出一个办法:举办家长沙龙,对家长集体培训。李跃儿从儿童心理学、成长机制讲起,到国内外教育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未来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需要何种人才,再到艺术培训、再到案例分析,一课一课讲下去,数年下来,到目前,老家长已经能教育新家长了。李跃儿是把教育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进行的,她坚持不懈的结果正在改变着家长们的观念以及生命的质量。
在家长沙龙里,李跃儿不厌其烦地与家长讨论如下命题:在孩子的成长中,是不许出错呢,还是让他在错误中成长?是追求速度、拔苗助长呢,还是按照孩子的成长机制使其自然成长?是干涉、灌输呢,还是采用培养、帮助的方式?是不管孩子是“龙”是“鹰”都让其成“龙”呢,还是承认差异,追求个性化发展?是注重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呢,还是只重结果?
父母都爱孩子的,他们不是不想找到好的教育,只是不知道好的教育是什么?李跃儿坚信:改变了一个家长,就会改变一个孩子;改变了一群家长,就会改变一群孩子。这些被改变了的孩子、家长一定会影响其他的家长、其他的孩子。渐渐地,这种改变就会像空气一样传播、扩散,有一天,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
李跃儿,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曾入围“中国油画三百家”;后由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系特聘教授;曾为《父母》杂志教育答疑专家、央视少儿频道签约专家。创办“李跃儿芭学园”,著有《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我们的宝贝》(前四册)、《谁误解了孩子行为》、《谁了解孩子的成长秘密——关键期关键帮助》、《观察与创造》、《想象与创造》《欣赏与创造》等书。2004年,李跃儿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荣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第一名)称号。2009年荣获“2009中国民办幼儿教育十大杰出人物”称号。在“李跃儿芭学园”拍摄的纪录电影《小人国》在全国公映,获得极大反响,并获得观众、电影专家、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荣获“2009年四川电视节国际最佳长纪录片金熊猫大奖”、被中广协纪录片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十年十大纪录片”、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授予“2009年十大纪录片”、在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作为“开幕片”参加。同时,在“李跃儿芭学园”拍摄的连续纪录片18集《成长的秘密》将在2009年底左右开始全国范围内一些电视台播放,并在2011年暑期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连续播放,还曾获得“2009年四川电视节大学生影视作品纪录片金熊猫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