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启功说唐诗》有感
(2009-10-04 09:37:35)
标签:
读书随笔启功说唐诗理论感悟杂谈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读《启功说唐诗》有感
有机会看到了《启功说唐诗》这本书,让我对唐诗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下面我先说一说启功先生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1岁丧父,10岁失去曾祖父和祖父,家里就靠寡母和一个未出嫁的姑姑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从此背上养家糊口的重担。先生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发愤自学,先后师从贾羲民、吴镜汀习书法丹青,从戴绥之修古典文学,后来更拜陈垣为师,获闻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终成一代大家。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骄人成就,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有人说先生是“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可他具有高尚的人格:正直善良、谦和慈祥、悲天悯人、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
《启功说唐诗》主要谈论了以下内容:
一.研究唐诗的注意事项:
1.要了解一个时代,就必须广泛阅读文学史及文学史以外的东西。2.要居高临下,不要被某些人的议论吓住。看一看前后朝代的诗歌,才能正确品论唐诗。3.要处理好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4.诗歌体裁反映当时的背景,可艺术手法是一个施肥、开花、结果的关系。5.一个时期的文学,有一个时代的风格问题。
启功先生曾经写过一条笔记:唐以前诗次第长,三唐气壮脱口嚷。宋人句句出深思,元明以下全凭仿。我想唐以前的诗直接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如草木之生于土,故曰长;唐代思想氛围活跃,诗皆由情动于衷而发于言,不事雕琢,随口而出,故曰嚷;宋人拘于理学,诗多求反映理学思想,故曰想;宋以后文化日益专制,文人多埋首故纸堆,较少反映真实的思想,故曰仿。
二.关于唐文
1.唐朝的骈体文
骈体文在汉魏六朝时期盛行。汉赋往往过分堆砌辞藻,六朝小赋则灵活多变,唐代的又向前发展,场景事理运用自如。韩愈要“文起八代之衰。”以笔救文,摆脱浮华,经过努力,逐渐规整圆熟。
2.古文运动
唐朝的古文运动主要复兴儒学,形式上反对骈文,提倡古文,推行能够自由表达思想。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
3.唐传奇
传奇是唐代小说的别称。是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是中国小说发展成熟的一块里程碑。
三.初唐的诗
1.李商隐对初唐诗人的评价---有联无篇。“当时自谓宗师妙,今日惟观对属能。”
2.杜甫对初唐诗歌的成就,并不一概否定。他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并教导自己的儿子: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3.初唐诗歌特色
①五言抒情诗发源于袁籍,到了唐初,陈子昂的感遇诗,张九龄的感兴诗,发展的更完美。
②七言古诗来源于宫体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③律诗格调的成熟。律调诗开始于隋朝,到了唐代有了发展,主要是沈全期和宋之问的功劳。
④表达手法有了进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让人看到了滕王阁的真切场景,表达手法高明。
⑤宫体诗主要是奉旨而写,也有的在花布上作为图案用的。
四.中晚唐诗人作风特点:1.不论什么题材,手法趋向精细。2.在体裁、风格上,有一点互相争夺或躲让。韦应物是五言,李贺未作乐府诗,孟郊五言古诗,许浑流传下来的是律体,大历十才子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
五.书中还对比讲解了唐代李白和杜甫,韩愈和白居易的诗歌特色及成就,怎样写古体诗和怎样读古体诗的问题。“三读”就是泛读,精读与熟读,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三顾”就要顾及时代,顾及全人,顾及全篇。才能从唐诗中汲取养料。“三学”就是学构思,学意境,学语言。还告诉我们如何看待名家作品,会赏析诗文,防止一些偏向,如不迷信,不依赖,不深究的“三不”理论。
金圣叹说:“诗者,诗人心中轰然一声雷也。”一书惊醒梦中人。读了《启功说唐诗》给我增添了喜悦,陶冶了情操,重新感受阅读唐诗的精彩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