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华德福教育有感

(2009-08-30 20:22:34)
标签:

读书

教育

感悟

随笔

理想的田园教育

杂谈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读华德福教育有感理想的田园幼儿教育

--- 读华德福教育有感

 

最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关于华德福教育的资料,身受感染,华德福教育是田园牧歌式的教育。接受华德福教育的人在学校的成绩不一定好,但走出学校后,无论他身在何处,适应环境快,生存能力强,奉献精神佳。

我主动了解华德福教育, 第一所华德福学校于1919年创立在德国的斯图伽达(Stuttgart)。当时,一位德国企业家依米尔默特(Emil Molt)邀请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根据人智学的研究成果,为他的香烟厂工人的子弟办一所学校,并以工厂的名字Waldorf Astoria命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德语)。这所学校办得很成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后来,凡是实践这一教育理念的学校都被称为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也被称为鲁道夫·史代纳学校(Rudolf Steiner School)。

史代纳对人类的智慧和人的意识发展做了深入研究,从而得出关于人的身、心、灵和精神发展的独特认识,他对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史代纳发现了人的意识是阶段性的发展,七年为一个周期。华德福教育就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针对人的深层意识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才能达到具有超越物质、欲望和情感的洞察与判断力,结合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本质达成自我,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华德福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爱为本,顺应人的生理和思想意识的发展,培养人对生活,对自我的观察力、判断力,给予自我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寻找自我在世界中的定位。”

华德福教育是配合人的意识发展规律,阶段性针对意识来设置教学内容,让人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得到迎合和发展,因为人的自我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以华德福方式引导孩子的9个重要的参考

1、多带孩子外出:带孩子去宽阔的地方,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跑、跳、爬,充分利用地形条件,锻炼孩子的各种运动能力,孩子从自然界得到的远比从玩具中得到的东西更多;

2、好的作息时间:建立孩子的规律、有节奏的生活;

3、带孩子唱歌:唱歌是一种从心到心的沟通方式,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唱歌;

4、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在和孩子玩的时候,让自己真正的变成一个孩子;

5、和孩子在一起: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让自己的心和孩子在一起,关掉手机、电视、CD机……让自己全身心的和孩子在一起;

6、多和其他不同的人接触:让孩子能够多接触不同类型的人,接触不同工作的人;

7、为孩子提供能够发挥其想象力的玩具;

8、为孩子讲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为孩子编造故事,越多越好!

9、足够的睡眠。

华德福教育落实在具体的幼儿园生活中:

音乐

亦称为「韵律游戏」、「轮舞」、「歌剧」。每日早上在自由创意玩耍后,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整理教室,当室内又恢复了次序和整洁后,大家便围成圈,手牵着手,配合歌曲及故事,用身体表现出它的内容。除了每天固定要进行一次的晨诵以外,同时在各种活动中、交替过程和点心和午餐之前都有唱歌。最不同于一般音乐教育的是,孩子本身就是乐器,学习乐器是竖笛和五音琴等简单的乐器。

玩具

越是简朴的玩具,越具有开放性,教育作用越大,因为它越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许多从树干上锯下的圆木头,有海边的贝壳,有用于服装或盖房子的长条丝绸或棉布,特别是柔软的布娃娃,脸上点缀着最简单的特征,为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留下丰富的想象。

故事

同一个故事每天重复地讲一个星期的,也有重复到三个星期不等的。孩子们最喜欢重复地听自己喜爱的故事。故事也可以用小小布偶戏来展示。说故事时,并将事先熟记的故事,用平常的语气说出,不需要刻意地声调变化和戏剧性地夸张,

布偶戏

这是华德福教育特有的活动,以配合当时的教学工作。老师可以以桌子为舞台,铺上棉布或丝巾等天然的布料,再利用石头、贝壳、木头搭制成不同的场景,并将布偶悬挂于后方的木架上。开始前和完成后,老师会拿起一块很大的白色丝绸将整个桌面盖起来。等孩子进入教室并安静后,老师会用五音琴做为开场,再将丝布掀开,进入布偶戏。对孩子而言,布偶戏呈现一个更为真实且立体的空间,与观看电视所呈现的平面、冷应的感觉是不同的,布偶戏带给孩子是温暖且有生命的感觉。

水彩及蜡笔画

在幼儿期,孩子的世界是整体且不分内外的,孩子不只能感受色彩,更能察觉到色彩内在的特质,华德福教育特别强调让孩子有纯色彩经验的水彩画,老师并不询问幼儿画了什么、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让孩子透过画纸与水的渲染,及色彩所产生的重叠或流动,产生调和心灵的作用。体验色彩的湿水彩画每周一次,蜡笔图画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在自由活动中进行。画画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表现幼儿自己内在的感觉。

手工

华德福学校里,老师最常做的事就是手工,修补棉布、缝制布偶、编织娃娃…,而孩子也同样喜爱这样的课程,自己制作袋子、娃娃…,每个经自己缝制出来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自己主宰着力量,孕育出另一个新生命,在制作的同时,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在完成的同时,他们懂得如何去珍惜。 有许多华德福园所是将手工活动开放在创意游戏时间里。进行时间依幼儿年龄,五岁以上幼儿约进行四十分钟。五岁以下,原则上是老师做,幼儿则依自己感觉,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模仿」老师「做」,也可以不做,但是,安排好的手工时间,老师一定会「做」。手工的内容主要以毛线编织,绒布玩具,编篮子,做木工等等。

蜂蜡造形

每周一次的蜂蜡雕塑,一直很受孩子们喜爱,蜂蜡是用蜂巢的蜡所制造的。老师会将捏制成小圆球的蜂蜡,以谨诚的态度交给孩子,孩子们会将它置于手心中做手指游戏,让原本稍硬的蜂蜜腊,透过手掌的热度变的柔软。在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安静不说话的,老师不指导孩子如何造型捏塑,只与孩子们一起做,并将孩子的作品收藏好。蜂蜡不同于陶土或泥土,它能够反复使用,不会沾手并且有天然的香气,在孩子专注捏塑创作的同时,也享受纯粹捏、揉、搓、拉等纯动作的快乐。通常每周一次,进行时间依幼儿年龄与需要决定,约三十到四十分钟左右。

一本《迈向个性的教育》的书,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教育的教育运动——“华德福教育”。该书作者黄晓星是中国大陆第一个研究华德福教育的学者,也是华德福教育亚洲联盟的中国代表之一。他在英、美留学多年,一直致力于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实践的研究,这使他对华德福教育有了真切的体验。他的介绍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让我了解到,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如此注重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尊重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华德福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对于正在寻找教育改革之路的我们,或许会起到某种借鉴作用。

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如果我们把素质教育上升到教育革命的高度来认识,那么它就决不仅仅意味着教材、课程、教学方法的调整,而更应该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大转向。其实,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在表面上看有不少相似之处,两者都提倡人文素质教育,都强调对人的潜能进行发掘,都倡导教育的艺术化、个性化,但若认真追究起来,其深层理念却不相同。奥地利科学家、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1861—1925)是华德福教育的创立者,他提倡一种全新的人文精神和教育理念。他认为,工业化社会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单纯在物质层面上加以解决,应该从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改变教育入手。文明的社会秩序来自于人与社会、宇宙的和谐发展,所以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位,引导人寻找真正的自我,唤醒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唤醒一个人对生活、对自我的观察和判断,给自己生命以意义和方向。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代纳所创立的华德福学校已遍及世界各大洲,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全球共有600多所华德福学校,1000多所华德福幼儿园,500多家矫正教育和社会治疗机构。华德福教育正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全面检讨主流教育的少数几个独立的教育运动之一。从华德福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诞生于西方的华德福教育,其根本点是建立在对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反思的基础上的,它倡导合作、反对过度竞争,倡导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反对现代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对人与自然的对立。这样的教育理念显然带有某种后现代的意味。

这几年走红的一本名叫《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书就可以得知。而对于华德福教育者而言,西方的主流教育也不是什么“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培养出孩子的创造力。在培养创造性方面,华德福教育与现行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创造能力,而不按某种功利标准把“创新能力”贴上等级化的标签,而且它对创造性的培养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学艺术的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培养贯穿在华德福学校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如幼儿园时期,华德福幼儿园不像一般幼儿园那样对孩子进行知识方面的潜能开发,不教孩子读书、写字、算数,而是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予儿童温暖与爱。幼儿园的课程包括游戏、故事、音乐、艺术、手工、运动、照料动物、做面包、做家务等。上课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或在阳台上种一盆小麦,孩子们轮流浇水;或是养一对金鱼,让孩子轮流照料;或是帮助老师布置教室、洗被子、做清洁等。自由玩耍时,孩子们用木头、石头、树枝、树皮、松果、布料等自然材料在地上搭建自己的农场、村庄、城堡和自己的家等,有时孩子们也会自己编故事扮演角色,在“过家家”中模仿成人的生活。上美术课时,孩子们可以自由画自己想画的东西,老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指导”,每一个孩子的画都会成为大家欣赏的对象,画画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情感的重要方式。中小学阶段,主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十分强调艺术性。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华德福学校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教材。书中专门有一节,叫《华德福学校的学生自制教材》,据作者介绍,华德福学校里,每个年级的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编写自己的教材,配上插图、图表和标本等。如一年级学生学习字母F,先从图画和故事入手,老师先讲一个有关鱼的故事,然后给学生示范画了一条像字母F那样的鱼(fish),再进一步演变成F。老师鼓励学生多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看起来像F。学生一般会用方块形的蜡笔画满一张纸,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这样的作品合订起来就成了学生的课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制作教材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学习变成了一个创造过程。

再比如,华德福学校没有考试,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和调动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方面,只要孩子感兴趣,就不用考试和排名次等方法来衡量。学校不主张在孩子之间展开竞争,强调合作,鼓励孩子们相互欣赏、相互帮助。

令人惊讶的是,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华德福学校竟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据作者介绍,在德国和英国,华德福学校的高中毕业生在一年的考试准备之后,其应试能力反而比公立学校要好得多。这是否说明,主流教育所推崇的淘汰、竞争或许并非培养人才的最佳途径?通过一种迥异于现行教育的方式,我们也能很好地达到我们的社会目标?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也许华德福教育将代表未来文明社会的教育趋向。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观点,而且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不仅仅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来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探讨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活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人生答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拥有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既不盲从也不随意拒绝,当人的内心有所需求,这种知识和智慧就会涌现,并可以依内心世界的需求来调节,直至获得与精神世界的共鸣。

通过对华德福的了解,在回顾过去的教学,让我有了一种重新去寻找教育的本质,重新去审视自己,教育自己,反省自己的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