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最好的老师》感悟.
(2009-08-29 10:52:09)
标签:
读书感悟随笔守望心灵稻草园杂谈 |
分类: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 |
守望心灵的稻草园
——读《做最好的老师》感悟.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李镇西老师用精辟的教育理论、生动的典型事例、全方位阐释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读着一行行的文字,一步步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涤,让我深刻的认识了教育是门心灵的艺术。下面是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的感悟.
一.有爱才会有教育.
书中李老师阐述了有爱,才会有教育的观点,这源自于对学生深沉的爱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从内心涌出一股强大的力量,进而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备课,认真上课置终日劳累于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潜能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对于潜能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特殊群体,李老师在文中用了大篇幅的段落,详实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态度和做法,令人惊叹、佩服。教育工作者必须给潜能生应有的位置,给他们更多的关怀,把更多的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被自己的私利所驱使。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小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小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潜能生有多难.让我们摒弃对潜能生的偏见,多给潜能生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潜能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潜能生的成长,或许另一个伟大的人物就在我们的手中诞生!。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 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 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二.不以分数论英雄
山东省素质教育改革已推行半年了,但“分数”这学生的命根、老师的法宝的传统观念仍然在我们心中扎根很深,李老师能做出“不以分数论英雄”这种论断,着实很了不起,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
说起了现在的学校教育现状,学习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被人为的划分成学习好和学习不好两个群体。老师们的目光基本定格在班里优等生,也就是学习好的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在被遗忘的教室角落里,爱干啥就干点啥。有的老师则会动员学生和家长,让孩子改上职业学校或不参加中考。很理解老师和家长的无奈,明知道考学无望,如果她参加了中考,会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不如自动放弃中考,升学率提高了,领导老师都会感觉脸上有光,这是无庸质疑的。但是学校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想,这样做学生思想工作会不会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学生有这种精神,本来是多么可贵啊!难道只有成功的人才可以参赛吗?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那么多,得金牌的人却最终是凤毛麟角。
普通的老师看中的是考试,而李老师看中的则是学生的发展。我心中充满了对李老师由衷的佩服。如果我们每位教育者都能同李老师一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处处为他们一生的发展着想,不以分数论英雄,改变传统“分数至上”教育观念,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建立自信,切实为学生的发展着想,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肯定也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快乐着学有所获。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很多优秀人才往往成为被忽略的角落,
学习不好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许多表面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牛顿、爱因斯坦、季羡林、华罗庚等等)却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的孩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永远没有差生,就是让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三.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批改的作业是不是比昨天认真等等。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教育教学的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完善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教师应有的情趣与动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我想我应该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 看待,用“学生的情感” 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我高兴,学生也快乐。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将会继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不断寻求突破,找寻适当的教育方法,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做一个受家长、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出最好的自己,做出最好的老师。
四.让经典充实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读书水平。读书是教师的学习之本,立教之根,生存之道;阅读经典之书,更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一种兴趣、一种生活方式。经典,是教师穿越教育迷雾、锤炼教育智慧、拥有教育思想的光明之路。
李镇西老师的生活就是读书、教书、写书,主要阅读一些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读书也伴随着思考,并记录了大量的读书体会,已经成为自己教育智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升教师自身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质量,读书是最好的备课。读书与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课堂教学是教师发展的主要领域,只有切实做到以读书学习促进思考,通过思考优化教学实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每一位教师,都能与好书为友,舒展心灵,在优秀的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学会反思,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经典的熏陶下,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与学校同发展,和学生共成长,不断思考、实践,不断探索、超越;每一位教师,都能在经典的浸润中,用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用爱心和智慧去诠释教育的真谛,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写出属于自己,属于自己与学生共同拥有的美丽和精彩!
李镇西老师说:“‘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在每个宁静的夜晚,当我捧起李老师的书,穿越秋水,穿越声音,穿越一条不息的时间之河,犹如一阵清凉的风吹进被打开的心窗,让我领略到一种情绪疏通的欣然和愉悦,感受到了精神的丰满和意义的充盈。我一直独坐在岁月里守望着心灵的稻草园,孤独也罢,幸福也罢,伤感也罢,快乐也罢,满足也罢,追求也罢,都在生活中不停的唤醒着自己,要以充实并从容的心态力争做一名更好的老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