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子贡评价孔门弟子

(2024-01-03 10:44:56)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论语》人物故事:子贡评价孔门弟子

    该故事来源于《孔子家语》卷三弟子行第12,原文如下:
【原文】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
     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 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 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 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媚兹一人,应侯慎德。’'永言孝思,孝思惟则。’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之行也。孔子论其材曰:'有土之君子也,有众使也,有刑用也,然后称怒焉。匹夫之怒,唯以亡其身。’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不畏强御,不侮矜寡,其言循性,其都以富,材任治戎,是仲由之行也。孔子和之以文,说之以《诗》曰:'受小拱大拱,而为下国骏庞,荷天子之龙。不憨不悚,敷奏其勇。’强乎武哉,文不胜其质。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子曰:'礼经三百,可勉能也;威仪三千,则难也。’公西赤问曰:'何谓也?’子曰:'貌以傧礼,礼以傧辞,是谓难焉。众人闻之,以为成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桥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美功不伐,贵位不善,不侮不佚,不傲无告,是颛孙师之行也。孔子言之曰:'其不伐,则犹可能也;其不弊百姓,则仁也。’《诗》云:'岂悌君子,民之父母。’夫子以其仁为大。
      "学之深,送迎必敬,上交下接著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孔子说之以《诗》曰:'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若商也,其可谓不险矣。’
      "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
      "先成其虑,及事而用之,故动则不妄,是言偃之行也。孔子曰:'欲能则学,欲知则问,欲善则详,欲给则豫。当是而行,偃也得之矣。’
      "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绍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
       "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履。往来过之,足不履影。启蛰不杀,方长不折。执亲之丧,未尝见齿。是高柴之行也。孔子曰:'柴于亲丧,则难能也;启蛰不杀,则顺人道;方长不折,则恕仁也。成汤恭而以恕,是以日隋。’凡此诸子,赐之所亲睹者也。吾子有命而讯赐,固不足以知贤。"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子贡对曰:"赐也何敢知人,此以赐之所睹也。"孔子曰:"然。“
【注释】
1、文子:卫国公卿,名弥牟。
2、冉求:即冉有,字子有,孔子弟子。
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名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子贡:端木赐宇子贡,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斤。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冉雍:(前522年-?),字仲弓,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唐赠薛侯,宋封下邳公,改封薛公。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中提到他的名字11次,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18岁时,适逢孔子东游到卞,得到孔子赏识,收为弟子。为人勇武,性格爽直,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著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
冉求:(前522-前489)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弟子。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但因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曾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3、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4、式夷式已:式,用。夷,平也,用平和、公平的态度处人处事。
5、给:丰足,充裕。豫:事先准备。
6、成汤:商朝开国之君,子姓,名履,又称天乙。讨伐夏桀,建立商朝,传十七代,至纣为周所灭。
7、克:苛刻。忌:嫉妒。
8、允德:修德,涵养德行。图义:考虑道义。
9、羊舌大夫:即羊舌赤。即铜鞮伯华。
10、仲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之卞人(今山东泗水县东),出身贫贱,少孔子九岁,为孔门弟子中年龄较长者。《论语·公冶长》:“子路仁乎?”《孟子·公孙丑上》:“吾子与子路孰贤?”
11冉求:孔子的学生。姓冉,名有,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当时是季氏的家臣。《论语·八佾》:“子谓冉有曰。”《论语·宪问》:“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
澹台灭明:孔子后来的学生。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九岁。《论语·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言偃:孔子的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春秋末吴国人。少孔子四十五岁。与子夏、子张并为孔门晚期著名弟子。
12、卜商: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春秋末晋国温人。少孔子四十四岁。
13、颛孙师:即子张:姓颛(zhuan)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少孔子四十八岁。
14、曾参:孔子弟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原属山东费县,现属平邑县)人。少孔子四十六岁。《论语·学而》:“曾子曰。”《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
15、高柴:齐国人。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臯、季子臯,少孔子三十岁。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高柴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高柴曾游学兰陵,教授弟子,传播仲尼之道,死后葬于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故城东北5公里的刘堡子村)
16、公西赤:孔子的学生。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四十二岁。

【译文】
      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和《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讲的是仁义道德,用礼乐训练他们的言行举止,,然后从文才和德行两方面要求他们。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
       文子说:"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习,也是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都很谦虚,不喜欢自夸,了解贤人很困难啦。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因为不了解,所以不敢随便回答您的问题。"
      文子说:"了解一个人是否贤明确实困难。可是您本人也在孔子门下求学,想必你比较了解他们,所以才冒昧问您。"
      子贡说:到夫子门人求学的大概有三千人。有些我接触过,还有些我没有接触过,所以,我不可能全部评价孔门弟子。只能就我了解的几位说说"
      文子说:"可以的,就您接触过的几位说说吧,我想知道他们的品行。"
      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崇尚礼义,不犯第二次过错而且引经据典很认真的,这是颜渊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来形容他,说:'如果遇到国君信任重用,就能帮助国君成就伟业。’'永远恭敬尽孝道,孝道足以为法则。’如果颜渊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美誉,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子贡评价颜回。
      "身处贫困还能矜持庄重,使用仆人如同对待客人。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怨恨别人,不记别人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评论他的才能说:'拥有土地的君子,有民众可以役使,有刑罚可以施用,而后可以迁怒。普通人发怒,只会伤害自己的身体。’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始善终的。’——
子贡评价冉雍。
    "不害怕强暴,不欺辱鳏寡,说话遵循本性,相貌堂堂,才能足以打仗带兵,这是子路的品行。孔子用文辞来赞美他,用《诗经》中的话来称赞他:'接受上天大法和小法,庇护下面诸侯国,接受天子授予的荣宠。不胆怯不惶恐,施神威奏战功。’强力又勇敢啊!文采胜不过他的质朴。
——子贡评价子路。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览群书,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当成为国家的卿大夫。’
——子贡评价冉求。
      "整齐庄重而又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有节制,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说:'礼经三百篇,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来了解;三千项威严的礼仪细节,则难以掌握。’公西赤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孔子说:'作傧相接待宾客要有庄重的容貌,要根据不同的礼节来致辞,所以说很难。众人听到傧相的致辞,认为仪式就完成了。’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子贡评价公西赤。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虚空,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的志向高明远大,他的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子贡评价曾参。
      "有大功不夸耀,处高位不欣喜,不贪功不慕势,不在贫苦无告者面前炫耀,这是颛孙师的品行。孔子这样评价他:'他的不夸耀,别人还可能做到,他在贫苦无告者面前不炫耀,则是仁德的表现。’《诗经》说:'平易近人的君子,是百姓的父母。’先生认为他的仁德是很伟大的。
——子贡评价颛孙师(子张)
      "学习能够深入理解其义,送迎宾客必定恭敬,和上下级交往界限分明,是卜商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评价他说:'能够用平和公正的态度处人处事,就不会受到小人的危害。’像卜商这样,可以说不至于有危险了。子贡评价卜商(子夏)
       "富贵了也不欣喜,贫贱了也不恼怒;假如对民众有利,他宁愿行为俭约;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君子认为是可耻的,澹台灭明就是这样的人。’——
子贡评价澹台灭明
      "先考虑好,事情来临就按计划而行,这样行动就不会有错,这是言偃的品行。孔子说:'想要有才能就要学习,想要知道就要问别人,想要把事情做好就要仔细审慎,想要富足就要先有储备。按照这个原则行事,言偃是做到了。’
——子贡评价言偃(子游)
      "个人独居时想着仁义,做官时讲话讲的是仁义,对于《诗经》上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的话牢记在心,因此言行极其谨慎,如同一天三次磨去白玉上的斑点,这是宫绍的品行。孔子相信他能行仁义,认为他是与众不同的人。
——子贡评价宫绍。
自从见到孔子,进门出门,从没有违反礼节。走路来往,脚不会踩到别人的影子。不杀蛰伏刚醒的虫子,不攀折正在生长的草木。为亲人守丧,没有言笑。这是高柴的品行。孔子说:'高柴为亲人守丧的诚心,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春天不杀生,是遵从做人的道理;不折断正在生长的树木,是推己及物的仁爱。成汤谦恭而又能推己及人,因此威望天天升高。’
——子贡评价高柴。
以上这几个人是我亲自目睹的。您向我询问,要求我回答,我本来也不能够知道谁是贤人。"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正直的人就会被任用,百姓也会归附。接照您刚才的议论,内容已经很丰富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明君,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能给人排座次了。"子贡回答说:"我怎敢说知人,这是我亲眼看见的啊。"孔子说:"是这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