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人物故事:孔子解释“君子不博”
(2023-12-22 15:20:33)
标签:
历史文化教育 |
《论语》人物故事:孔子解释“君子不博”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曰:“有之。”公曰:“何为?”对曰:“为其有二乘。”公曰:“有二乘则何为不博?”子曰:“为其兼行恶道也。”哀公惧焉。有闲,复问曰:“若是乎、君子之恶恶道至甚也。”孔子曰:“君子之恶恶道不甚,则好善道亦不甚。好善道不甚,则百姓之亲上亦不甚。《诗》云:‘未见君子,忧心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诗》之好善道甚也如此。”公曰:“美哉!夫君子成人之善,不成人之恶,微吾子言焉,吾弗之闻也!”
【注释】
博是古时的一种局戏,叫六博。游戏双方各有六子,一枭五散,分成敌对两方,以杀死对方“枭”为胜,为此而不惜采取各种欺诈手段。六博带有赌博性质,乐于此道,易于助长人性中恶的一面。故君子不博。
【白话翻译】
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君子排斥博戏,有这回事吗?”孔子说:“有的。”哀公问:“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说:“因为这个游戏会让人向两个方面发展。”鲁哀公问:“因为这样就不能博戏了?”孔子回答说:“是的,常玩六博会让人作恶啊!”鲁哀公有些吃惊。过了一会儿,哀公又问,“是这样,看来君子是特别厌恶作恶,是吧?”孔子回答说:“是的,君子厌恶恶行,如同其喜好善行。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百姓就不会倾心亲附君子了。《诗经》说:‘不见君子,忧心忡忡。见了君子,心中高兴。’诗中描写的就是人们对善行追求的情景。”鲁哀公叹道:“说得太好了。君子所作所为,只能成人之善,不能不成人之恶。如果不是您说了这些话,我怎能听到这些道理呢?”
后一篇:《论语》人物故事:孔子谈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