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之曾点:孔门狂人、严父

(2023-08-10 15:38:48)
标签:

历史

教育

文化

《论语》人物故事之曾点:孔门狂人、严父

一、曾点简介
曾点,字皙,又称曾晳、曾晰、曾蒧 ,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少孔子年轻6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论语.先进》篇对此有记载。

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公元前557年莒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三传至曾点。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二、曾点故事

1、曾点言志,表达他痛恨当世之礼教不行,希望融于自然、与大自然同乐的心态,对他弹琴唱歌的志趣,颇为赏识。

《论语·先进》记载他和孔门几位弟子各言其志的情景。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而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翻译成今天的文字,故事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岁稍长就受拘束。平常你们总说 '没人赏识我呀!'如果有人赏识你,你们要怎么做呢?"

子路抢先回答说:"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两个大国之间,外有大国军队的进犯,内有灾情饥荒,如果由我来治理,等满三年,我就能使民众勇敢并且明白道义和法规。”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会怎么样?"冉求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能让老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只能待君子去推行了。"

"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学习。宗庙祭祀之事,或者外交会见仪式,自己穿好礼服戴好礼帽,我愿意做个这样的小相。"

"曾点,你会怎么样?"曾点正在鼓瑟,瑟声渐渐稀落,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想的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我们不过是各自谈谈志向罢了。"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服,带上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小孩,先在沂河沐浴斋戒,然后登上雩台,吹风跳舞吟诵,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感叹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了后面。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位说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愿望罢了。"

曾点又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要靠礼让,他出言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曾点接着问:"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治理国家的事吗?"

孔子说:"怎么能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点又问:"只有公西赤谈论的不是国家吗?"

孔子说:"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说他愿意做一个小相,那还有谁能做大相呢?"

 

东汉的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曾点描述的情景是春秋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表明了曾点要以礼治国的理念,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2、狂人曾点

《礼记》记载:鲁国权臣孝武子去世时,“曾点倚其门而歌”,可见,曾点确是个不畏强权的狂人。

3、严父曾点

据《孔子家语》载,有一次,曾点叫曾参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曾参。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 当曾参苏醒后,立即退到一边“鼓琴而歌”,以此告诉父亲,作为儿子的他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

孔子知道此事后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曾参说:“参罪大矣!”意思就是孔子敎曾参:轻打就忍一忍,重打就跑,不然被打伤了,会陷父于不义,这就不算孝了。

据《孟子·尽心章》载:“曾晳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以上史实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总结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成语典故。

 

曾点夫妇教子有方,成效显著。曾参发愤读书,终于成为“宗圣”,成就超过了父亲曾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