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人物故事之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光明磊落

(2023-08-10 13:56:53)
标签:

历史

教育

文化

《论语》人物故事之澹台灭明:行不由径,光明磊落

一、澹台灭明简介

[tán]台灭明(前512—?),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长相丑陋。澹台灭明最初拜孔子为师时,曾因其相貌而拒绝他。从师学习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见公卿大夫。孔子的弟子子游任武城宰时,澹台灭明曾在他手下做过小官。子游觉得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对他颇为赏识,并建议孔子将其收入师门。

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今天的南昌)。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凭语言判断,我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我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南昌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

二、澹台灭明故事

1、行不由径成语的由来

据《论语·雍也》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意思是说: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不走小路,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后来,“行不由径”成为成语,比喻行动正大光明。

2、重义轻财的故事

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珠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珠。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珠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3、“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典故的由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