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曾参对话三则
(2023-07-04 14:43:02)
标签:
教育文化历史 |
一、曾参简介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注释:商,即卜商,字子夏;赐,即端木赐,字子贡。两位都是孔子的学生。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了之后,卜商(子夏)会越来越进步,而端木赐(子贡)会越来越退步。”曾子说:“为什么呢?”孔子说:“卜商喜欢与贤能的人相处,而端木赐喜欢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孩子,就去看他父亲如何;不了解某个人,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如何;不了解一个君主,就看他任命的大臣如何;不了解某地土壤,就看那里草木的生长情况。常言道,与贤能的人相处,就像进入放有芝兰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闻不到香气,这是与之同化了;与不好的人相处,就像去了卖臭鲍鱼的铺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是因为与它同化了。时间长了,用来装丹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用于装漆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一定要慎重对待所处的环境。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晢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参考译文】
曾子耘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用一根大棍打他。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曾子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问候曾皙:“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您没有受伤吧?”然后回到房里,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想让父亲知道他的身体无大碍,不用为他担心。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于是托人请教孔子。孔子说:“你们没听说过舜帝孝道的故事吗?古时候,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孝心侍奉父亲,父亲使唤他,他总在身边;父亲要杀他,就找不到他。父亲轻轻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他的父亲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孝敬父母的心。现在,曾参侍奉父亲,不爱惜身体,等着被父亲暴打,即使父亲朝死里打他也不躲避。这样怎么行呀?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心。如果哪一天真的被父亲失手打死了,就会陷其父于不义。不孝的罪过该是多大呀?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的子民,那是多大的罪呀?”听了孔子的教导,曾参明白了,说:“我做的不对,罪过罪过!”于是拜访孔子,检讨自己的行为。
【原文】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史(qi)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參昔常聞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終不及二子者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具备君子的四种品德:实行道义时很坚强,接受劝谏时很虚心,得到官禄时小心翼翼,修身行事时很谨慎。史具备君子的三种品德:不做官却尊敬身居上位的人,不祭祀却能敬事鬼神,严格要求自己却能宽以待人。”
曾子在旁边陪侍,说:“我常听先生这样教导,可惜我却没能做到呀。先生看到别人有一处优点就忘掉了他所有的缺点,因此容易与人相处;看到别人嘉言善行,就像自己的一样高兴,不会与人争强斗胜;听到善行就要求实践,然后再引导别人学习,循循善诱,不辞辛劳。虽然学了先生的教导,却未能做到,这就是我最终赶不上颜回、史他们两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