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与曾参对话三则

(2023-07-04 14:43:02)
标签:

教育

文化

历史

孔子与曾参对话三则

一、曾参简介

 曾参(公元前505-前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论语》中提及十四次。出身没落贵族家庭,是曾点的儿子。青壮年时参加过农业劳动,因为经常干粗活,手足生出了老茧。往往是三天不煮饭,十年不添制新衣。曾做过小官。

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谦恭,以孝著称于世。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之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向他传授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向老师请教。
他学习刻苦,从孔子教导中悟出“日三省吾身”、“慎独”等修养方法,注重“信”的品德。传说他的妻子曾哄孩子说:“别哭,爸爸就杀猪给你吃”。他听到后就真的把猪杀了,并说对小孩子也不能失信。他从理论和实践上都特别重视孝道,受到孔子的赏识。他对名利、权势十分淡泊,鲁国的国君几次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都坚决不受。别人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接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而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后,评价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齐、楚、晋等国也都曾请他去做大官,他都辞而不就。一生全力埋头研究学习孔子的教导和收徒讲学,积极推行儒家学说,传播儒家思想。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从儒家的道统来说,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二、孔子与曾参对话三则

          其一、慎重选择所处环境

【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注释:商,即卜商,字子夏;赐,即端木赐,字子贡。两位都是孔子的学生。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死了之后,卜商(子夏)会越来越进步,而端木赐(子贡)会越来越退步。”曾子说:“为什么呢?”孔子说:“卜商喜欢与贤能的人相处,而端木赐喜欢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不了解孩子,就去看他父亲如何;不了解某个人,可以看他结交的朋友如何;不了解一个君主,就看他任命的大臣如何;不了解某地土壤,就看那里草木的生长情况。常言道,与贤能的人相处,就像进入放有芝兰香草的房间,时间久了闻不到香气,这是与之同化了;与不好的人相处,就像去了卖臭鲍鱼的铺子,时间久了就闻不到它的臭味了,这是因为与它同化了。时间长了,用来装丹砂的容器,会变成红色,用于装漆的容器,会变成黑色。因此,君子一定要慎重对待所处的环境。

                              其二,向舜帝学习真正的孝道

【原文】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晢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晢曰:「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

【参考译文】

曾子耘瓜,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父亲曾皙非常生气,用一根大棍打他。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曾子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问候曾皙:“刚才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为教导我而用力打我,您没有受伤吧?”然后回到房里,一边弹琴,一边唱歌,想让父亲知道他的身体无大碍,不用为他担心。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于是托人请教孔子。孔子说:“你们没听说过舜帝孝道的故事吗?古时候,瞽叟有一个儿子叫舜,舜孝心侍奉父亲,父亲使唤他,他总在身边;父亲要杀他,就找不到他。父亲轻轻地打他,他就站在那里忍受,父亲用大棍打他,他就逃跑,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他的父亲背上不义之父的罪名,而他自己也没有失去孝敬父母的心。现在,曾参侍奉父亲,不爱惜身体,等着被父亲暴打,即使父亲朝死里打他也不躲避。这样怎么行呀?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心。如果哪一天真的被父亲失手打死了,就会陷其父于不义。不孝的罪过该是多大呀?你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的子民,那是多大的罪呀?”听了孔子的教导,曾参明白了,说:“我做的不对,罪过罪过!”于是拜访孔子,检讨自己的行为。


                                 其三、关键在践行

【原文】

孔子曰:「回有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史(qi)有君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參昔常聞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終不及二子者也.」

【参考译文】

孔子说:“颜回具备君子的四种品德:实行道义时很坚强,接受劝谏时很虚心,得到官禄时小心翼翼,修身行事时很谨慎。具备君子的三种品德:不做官却尊敬身居上位的人,不祭祀却能敬事鬼神,严格要求自己却能宽以待人。”

曾子在旁边陪侍,说:“我常听先生这样教导,可惜我却没能做到呀。先生看到别人有一处优点就忘掉了他所有的缺点,因此容易与人相处;看到别人嘉言善行,就像自己的一样高兴,不会与人争强斗胜;听到善行就要求实践,然后再引导别人学习,循循善诱,不辞辛劳。虽然学了先生的教导,却未能做到,这就是我最终赶不上颜回、史他们两人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