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

(2008-05-27 09:54:32)
标签:

灾难

地震

凉台

关于爱

本能

分类: 中外书摘经典版精选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


文/毕淑敏     来源:中外书摘 

 

    在心理学家马斯洛先生的人的需要层次金字塔模式里,安全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记得在日本访问时,很惊讶普通民居的构造单薄。尤其是海边的房子,好像纸扎的灯笼,很轻很蓬松,叫人怀疑稍大些的海风,就会把墙壁吹个透明窟窿。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

 

    我问日本人,你们这里多地震多火山多海啸什么的,如此稀松的房子怎么抵御灾难,岂不是太不安全了吗?

 

    日本人回答,正是因为多灾,我们的房子造得很轻,一旦倒塌,也不会把人压死砸死,比钢筋铁骨的建筑,反倒多一分安全。就像薄薄的鸡蛋壳,小鸡很容易钻出来。它看起来是不安全,其实倒是很安全的。

 

    真叫人无话可说。

 

    那年到处风传地震,我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焦虑,特向一位专事地震研究的朋友请教。她告诉我,地震发生的时候,你赶快跳到家中房屋的承重墙交叉的部位,那里通常比较坚固,即使倒塌也会小的支撑空间可供躲避,以利等待救援。此秘诀闹得我和先生像两个蹩脚的工程师,在自己家中四处搜寻彼此还意见分歧。他说这堵墙承重,我说可能是那一堵,吵得谁也不服谁,只好又向朋友讨教。她说,你们可以找到当年施工部门的图纸,对照辨认,岂不最有权威性了?这法子好是好,但实在太麻烦,我们只好不了了之。朋友是个尽责的人,后又过问此事,我如实相告,朋友说,告你一个简单的法子,一旦山摇地动,你就躲到房屋内的卫生间,那个角落比较安全……从此我牢牢记住这一救命宝典,很长时间内,一进了卫生间,就敬之有加。觉得在未来的某一天,全靠它的庇护啦!

 

    后来我到了唐山,有一位大地震中的幸存者,谆谆告诫我,大震时,要飞快地窜到凉台上,这样可以在随后的余震中被甩到室外,安全系数较大。他当年就是如此才保住性命,而他躲在房中的家人,全部遇难。

 

    我于是想象自己倘若遇到震灾,可能会在卫生间和凉台中上蹿下跳,坐失宝贵时间。

 

    坐汽车,我因为晕车,总是坐在前面。但屡屡被人指教,只有司机后面的座位,才是全车中最保险的地方。因为据车祸中大难不死者的统计数据,证明在危急的时刻,司机会下意识地保全自己,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对自己的位置最为有利。我觉得这一提议上面,有一层相当龌龊的前提,那就是──司机以人的本能保护自己,你坐在司机后面,以他的身躯作为你的血肉长城……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我只做过如此不完善的小小调查,已是众说纷纭,看来,安全是个永恒的题目。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寻找安全,是集体无意识的顽强表现。

 

    我便敬佩那些在危急的时刻,抛却自身的安全,奋勇地冲向危难的勇士。这不仅是道德和情操的高尚,更是人战胜自己天性的壮举。

 

    比如消防人员的扑向火海,比如救护人员的攀登危楼,比如面对易燃易爆物品燃烧时的临危不惧,比如潜入冰水拯救溺者……无论对职业人员还是对见义勇为的普通公民,我相信,在那一瞬,都有生命本能的召唤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碰撞的火焰。

 

    如果为了一己的安全,自然是远离危险。我们的每一根头发,每一滴血液,都会提醒、命令、安排、指挥我们这样做。人类的进化,得躲避危险寻觅安全成了几乎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为了他人的安全,为了崇高的职责,为了追求和一种理念,为了一种凌越本能的超拔,他们躲避安全寻觅危险……

 

    这样的人,就达到了人的自我实现的顶峰,他们找到了本能之上的高贵的尊严。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如下链接:

  灾难时,到底哪里最安全?

    没有伞,就跑

   母女两代人的爱情观(上)

  母女两代人的爱情观(下)       

    引导伞被卡住的瞬间

    灾难的裨益

    赈灾爱心义卖募得捐款1960.90元

  个人的不幸算什么

  “单身女子经济”时代的生活观

  《周易》三才之道与人生三重境界

  贫困人家

  早餐凉了

  刘心武:免费午餐(上)

  刘心武:免费午餐(中)

  刘心武:免费午餐(下)

  李光耀:从日本人身上得到的启示

  谁让美国主流媒体在战争中受了伤

  唐师曾--与死神共舞

谁让美国主流媒体在战争中受了伤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个德国青年眼中的中国教育现状

判逆的姊妹花——布什之女

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吗?

石钟山:我的奇异初恋

世间罕见: 能一心两用的双脑人

 

草根卖国,“精英”也卖国?

俄罗斯人怎样学雷锋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中法大战------改写中国历史的战争

斯琴高娃:活得明白,活得美丽

被收容的“民工作家”不寻常的故事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

有趣的各国丈夫形象

我的减肥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没有伞,就跑
后一篇:异乡求职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