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阅读·说明性文本阅读

(2018-08-20 17:02:37)
标签:

语文

中考

复习

现代文阅读·说明性文本阅读

说明文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得到关于事物和事理知识的文章。说明文一般有三个特点: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说明文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类教科书、科普读物、解说词、说明书等都是说明文,学会阅读说明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大有帮助。对此类文章的考查,也是学业水平测试的重点。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分两类:一是事物说明文,对事物形状、构造、成因、功用等特征进行说明;二是事理说明文,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说明。

考点解读

考点 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的主要特征

说明事物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

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知道说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种事理。我们可以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一般来说,从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是事物;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就是事理。另外还要注意,不要将文章的局部说明对象和全文的说明对象等同起来,以至影响内容的理解。

弄清了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还要把握文章抓住说明对象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如《苏州园林》,课文的标题就是要说明的对象,该园林在设计建造方面的“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现了苏州园林的风格和特色,这是总特点,作者具体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门窗雕镂的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考点 理清说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结构

说明文总是按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来安排说明顺序的,不同的说明对象要运用不同的说明顺序。

从说明文的分类来看,说明事物的文章常采用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常采用逻辑顺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要找出体现说明顺序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从说明的内容来看,介绍某类事物的发展历程的,往往运用时间顺序,一般都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顺序,具体分别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故宫博物院》;从原因到结果,如《大自然的语言》;从特点到用途,如《说屏》;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从现象到本质,如《旅鼠之谜》。

有时一篇文章,强能兼用几种说明顺序,以更清楚地说明事物。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抓住总特征后再分说其余四个特征。四个“讲究”是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每个特征又总是先概括说明后具体说明。理清顺序应关注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如“总之……”“由于……所以……”“首先……其次……再次”。

文章的结构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形式,它与顺序不同,顺序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但理解顺序对理解结构有帮助。说明事物按空间顺序或由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由整体到局部,采用并列式结构;说明事物发展过程,工作程序,以时间为序,前后相互承接,采用承接式(连贯式)结构;采用递进式,文章各部分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常是以逻辑为序的事理说明文;还有总分式,它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它常用于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值得注意的是全文与文章局部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结构未必是统一的。

考点 辨析并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说明方法的运用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说明内容,因此,辨析说明方法应从文章说明的内容出发,进而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下定义:是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格式,简明地对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能够起到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的作用。

分类别:是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能够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只从道理上讲解,人们不易理解,这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举例说明时常有“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有代表性的例子清楚、真实、有力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数字有约数和确数,不管哪一类数字,都能起到更准确、更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选择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和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突出不同之处。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地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似之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进行说明。其作用是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使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具体。

画图表:是指用示意图、表格、插图等来说明事物。画图表对文字说明起到辅助作用,增强了说明的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作诠释: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不定义要求完整,句子前后可颠倒;作诠释不要求完整,句子前后颠倒,意思有时就说不通。例如“” 就采用了作诠释,若颠倒,“银白色的金属是铀”就不准确了,因为“银”也是银白色的金属。

摹状貌:摹写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有鲜明深刻的印象。《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石柱上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很好地展现了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层意和段意

归纳内容要点时,应准确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及说明的内容。如果有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如果文段中是几层意思并列的内容,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另外,归纳段意时还可以找出段落中表示句子终结的标点符号,如句号、分号、问号、省略号等,在这几层意思中进行“合并同类项”概括出段落的要点。

考点 品析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重点词语的理解包括理解指代性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重点是对概念内涵的理解。重点句子是指那些对理解文章起着重要作用的句子,一般是指表达段落或文章中心意思的中心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结构复杂的长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方法或说明方法的句子。品析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切忌孤立、片面地分析。

考点 体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的最基本特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数量、频率、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有关词语,它往往起修饰限制或补充作用,平时可以用删除法和换词法比较体会其准确性。

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可以以平实见长,也可以以生动活泼见长,平实和生动就是说明文语言的两种不同风格。在有些说明文尤其是科学小品文中,作者会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方法,使本来枯燥的事物变得行动形象,如《苏州园林》第7段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写出了万木争荣的情景,古老的藤萝枝干“盘曲嶙峋”,开花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以此来增强表达效果。

考点 准确筛选、提取文中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

能够筛选、提取出关键信息是我们进行有效阅读的重要能力。筛选就是一分为二,一部分选取,一部分淘汰。首先,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筛选、提取出的信息不一定完全,往往还要加以抽象、概括、调整、组合,这是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完善并得出结论,这样才能成为完整而有条理的表述。

考点 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测和想像。这种推测和想像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做此类试题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要求仔细分析,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进行推理,在平时阅读中要善于积累,通过广泛的知识联系来找到解答的钥匙。

总之,阅读说明性作品,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就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从命题趋势上看,试题更注重考查大家的快速阅读能力,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多种信息进行归纳、整合的能力及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说明文的整体把握将成为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要把握知识的要点并逐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精选试题时行科学的训练,提高复习质量。

复习策略

怎样阅读说明文呢?

首先,把握内容,抓住特征。

把握说明内容就是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

1)利用文章标题。标题一般都有较高的信息含量,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如《苏州园林》介绍的是我国园林的知识;《大自然的语言》介绍的是物候的知识。

2)抓关键语句。抓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如《苏州园林》一文中,“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句,概括了苏州园林的特点——“图画美”,而且文中很多段落有首括句。这些句子对快速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就起着很好的点示作用,紧扣这些语句,主要内容就会“浮出水面”。

3)叠加各段大意。阅读篇幅较长的、较为复杂的、难以找到中心段落的说明文,可以用此法。先把各段的大意归纳出来,再把各段大意叠加起来。例如《大自然的语言》就可运用此法来把握大意。

其次,理清顺序,剖析结构。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一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阅读。读这类文章,可以找出直接或间接表示时间的词语,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排列起来,并把这些词与文中相关的内容一一对应,必要这可以将这些内容列成表格。这样,时间顺序就一目了然了。

二是以空间顺序为主的说明文阅读。读这类文章应找出立足点、方位词,与相关内容对照起来读,就能轻松理解空间顺序,有时还可以画示意图,更是一目了然。

三是以逻辑顺序为主的说明文阅读。读这类文章,可以先从整体上感知文意,再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然后分析各个内容之间的内部关系。

其实,许多说明文都综合运用了多种顺序,阅读时,要各个击破,全面掌握。

理清说明顺序后,可以剖析一下文章的结构,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大都用前者,事理说明文大都用后者。在阅读中,应注意“分”的部分是怎样组合的,是总分,还是并列?递进式是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剖析结构,可以更好地理清文章脉络,理清说明的顺序。

第三,辨识方法,领悟作用。

说明文是借助多姿多彩的说明方法来介绍知识。阅读时,不仅要能辨识说明方法,还要领悟其所起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等。

最后,品味语言,揣摩技巧。

涵泳品味说明文的语言时,应侧重于“准确”和“生动”。品味语言的准确应特别注意以下词语:一是表示时间的词,如“以前”“当时”等;二是表示程度的词,如:“特别”“几乎”等;三是表示范围的词,如“许多”“全部”等;四是表示估计的词,如“大约”“左右”等。对于这些词语,要联系语境,用删去、改换等方式评析。涵泳语言的生动应特别关注以下句子: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对于这些句子可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趣味等方面进行涵泳鉴赏。

有些说明文手法灵活多样,值得我们揣摩学习。如《大自然的语言》以设问句提挈段落,有条理清晰之美;《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逼真形象,在于作者运用了对比、拟人、排比的手法;《旅鼠之谜》一文则用对话的方式,讲述了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文章卒章显志。这些写作手法各有其妙,应细细品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