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去库存化明显,房企应考虑适度扩张
陈宝存/ 文
据某机构资料显示:一季度北京楼市去库存化成效明显,存量商品住宅去化压力大大减轻。据统计,一季度包括政策房的存量期房商品住宅面积减少了160.8万平米,截至3月31日,存量期房商品住宅总面积1195.4万平米,与2007年同期的存量面积已基本持平,基本处于合理区间。
一季度楼市成交量的迅猛增长使得开发商应对不及,市场供应量未能跟上销售速度,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季度期房商品住房成交面积233万平米,而供应面积仅为121.5万平米,供需缺口达到了111.5万平米,这使得存量商品住宅去化压力大大减轻。
另外,从土地市场交易情况来看,一季度,京城土地市场交易疲软,成交量环比大幅下降。一季度住宅用地成交量仅为6宗,成交土地面积仅为21.3万平米,环比去年四季度住宅用地的成交面积下降了93.3%。虽然整体楼面价小幅回落,但是住宅项目用地的楼面价却高达5007元/平米,环比大涨了139.7%。
当然楼面地价的环比上涨幅度也有所出让土地地段大有关联。但是也说明土地收储出让地价不会有明显降低。就像我一直说的那样:随着存量建设用地为主供应的局面形成,因为拆迁和旧城改造等的难度加大和被拆迁户对自己利益的维护,土地收储价格与出让价格之间已经是很小利差,土地财政被挤压。
决定房价的最主要因素已经转移至土地成本,而不主要决定于建设成本,这已经是基本常识。所以饭房价上涨压力依然是未来的主要趋势,而不是相反。
房价不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决定房价的原始因素还是土地成本、资金成本、政府收费和建设成本,我们能看到的是这些成本的调低基本无望,试图挤压房价势必造成资金的转移。这从08年下半年资金投入的连续下行已经看的很清楚了。房企对于开工、复工的谨慎,土地流派加剧,一切均直指土地项目供应的大幅减少。这也是仅仅一个小阳春就造成去库存化压力明显消失的原因。
房企资金链仍旧紧张,所以适度扩张的资金压力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现实扩张的成本无疑是最低的。对地方财政和地方城市建设的支持,势必也会有地方在土地出让价格、土地款交付期限、销售手续等方面的适度支持。所以,土地存储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在楼市回暖被确认无疑之后,资金链的和缓是一定的,对土地的追捧也必将成为新的趋势。但是相信这次的土地市场回暖一定不会像04年8.31土地出让政策之后的不应期那样措手不及。但是由于拆迁的难度加大,土地收储是被严重制约的。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土地是无限的。18亿亩红线的不可逾越,存量建设用地才是未来土地供应的主流,而这样土地的整理是地方政府最头疼的事。
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毛地出让渐成主流,否则土地收储能力更被限制。土地供应一来成本不会走低,二来土地实际投放是被限制的,不会短期内大量大到建设阶段,这几乎是全国的大趋势。
看清了这一点,对于企业的扩张还心存疑虑是大可不必的。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