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如何适应城市化进程中非公人群的需要?
陈宝存/
文
城市化进程无可阻挡,加快城市化进程需要各方的创新思维。
实践中我们感觉,金融机构惜贷伤害了农民和非公有制企业的买房信心,因为贷款无法解决。这部分人群目前只能依靠一次性付款购买商品房,无疑这是不公正,金融不能适应绝大多数人群,本身包含着歧视在里面。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影响的将是城市化进程的速度。
首先:三中全会“新土改”似可解决农村进城人群的贷款要求,以可以流转的土地作为抵押,那么改变现有的还款模式,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于四线及建制镇的住宅开发也有了积极意义。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是提高农村居民居住水平的大胆尝试。城市化并非全部涌向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开发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住宅开发的新热点,而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力度还是空白。农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目前按揭贷款的模式要有大胆的改革。
比如:可以推出新的按揭贷款模式,改按月归还房贷为按半年或者年度归还,以适应未来土地集中耕种崛起的新农民,我们绝大部分地区一年是有夏秋两季收成的。
从事养殖的农民也是如此,一年中有一次或者两次的集中收获。
其次:城市非公企业职工越来越成为大多数,这部分人群的贷款诉求不能满足,也将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这部分人群有两类:一是城市居民,二是没有解决户口的进程务工的人群(包括农民工和新毕业的大学生)。这部分人群选择动荡也是因为本身很难解决固定工作,也无法解决固定住房,更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保障问题。
实际也可以看到我们目前的所谓保障住房面对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住房问题的解决之道。
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也势在必行,户籍制度改革也是强力推进。
具体实践中,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采用的分期付款模式只能考虑在预售至入住之前,采用分期付款,实际这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分期基本等同于一次性付款。
想到了,但是仅仅提出问题!如何解决应该依靠专家学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努力。
金融创新对银行,典当,小额贷款公司等等是很好的机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