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企业投资房地产弊大于利
文/朱大鸣
有迹象表明,在货币从紧政策持续下的房地产业,已被业外企业视为香饽饽,正摩拳擦掌欲大肆进入。成功收购重庆东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后,重庆“迪马股份”更换董事长,由有地产背景的重庆女富豪罗韶颖来执掌帅印,表明了迪马股份从专用汽车商向房地产商变身。
笔者认为业外企业在目前市场上,对于房地产行业肯定是非常关注的,在从紧货币政策的影响下,目前房地产企业确实存在着资金链紧缺局面。对于业外企业试水进入房地产行业,一方面是受到舆论宣传的影响的诱惑,另一方面,也是看准这个时期房地产企业有一定的资金难度,尝试收购兼并,甚至廉价收购。或直接投资,设立房地产企业来投入地产领域。
对于集团化、多元化的现代企业尝试进入房地产领域,这对企业是一种新的挑战。实际上在这之前,中国的许多上市企业涉足房地产行业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上市企业利用手头的资金优势直接与间接投入房地产领域的还是屡见不鲜,如海尔、国美、苏宁等。因为在业外来看,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高利润、高回报的行业,但要知道高利润后面还是有着高风险。所以企业上市后,首先要对的起公众股民,不要财大气粗,盲目扩张,偏离上市的主题,而把资金一味流入被认为利润丰厚的地产领域,从而失去理智的到处疯狂圈地,拼财力而不顾市场的规则,去抢做新的地王。实际上国家证监会对房地产企业上市,不是持很积极支持的态度的,在审批上把关很严。
房地产企业是很锻炼人的一个行业。但业外企业决不能放弃主业来全面投入,如果都是这样,不是造成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偏离了吗?当然在目前这个时期一些资金链特别紧张、土地持有过多的地产公司,通过被业内业外企业的收购或合资,也不妨是一种解脱。
业外企业进入房地产行业从趋势来看,笔者认为是弊大于利。应为各个行业都是术业有专攻的,每个行业都有该行业的商业经营规则。我国房地产行业虽然它的历史也就不到二十年,但在这段历史中锻炼出了不少重品牌,注信誉的优秀房地产企业。而业外企业如果对市场研判不够专业,对产品定位不够准确的话,一旦发生偏差,对于企业的运营带来很大的损失。
央行这次的上调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此次上调准备金,无疑是给在从紧政策的寒风中颤抖的各个产业的企业的资金面加了一把冰。更给国内房地产企业造成一定的资金危机。但如果业外企业更多进入房地产行业,反而加速国内的资本向房地产等热门行业流入,造成冷者逾冷,热者逾热的产业结构的局面。更多的资金向热门行业推进,一哄而上,更容易推高中国的房价,这对于目前已经高企的房价的调控不是很有利。同时造成市场产业机构发生变化,制造业、加工业、劳动密集型等行业会出现短缺或畸形发展。这对于整个中国的劳动就业与经济有序的全面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