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几天写了“再赌2009年7月11日深圳房价”和“再赌2009年7月11日澳门房价”
我提及“徐教授和牛刀对赌2008年7月11日深圳房价涨跌,以徐教授道歉暂时告一段落。对他们个人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大家自有分辨”。当然我个人对类似的对赌不感兴趣,但其娱乐性还是有的“。
什么是房地产衍生品?房地产指数衍生品(index-based property derivatives),是以各种房地产指数作为标的资产的投资工具。以房地产期货为例,与股指期货类似,持有者依据房地产指数的涨跌做出建仓、持仓或平仓等决策,并在到期日依据指数“现货”价格进行现金交割。
它最早是二十年前左右几位西方的大学教授的想法,但几年前在英国率先正式尝试,
根据权威地产数据提供机构IPD(Investment Property Databank)发布的数据,从二零零五年一月到二零零六年六月,共有一百五十七单衍生品交易发生,总交易金额达十九亿五千万英镑。由此可见,房地产衍生品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投资潜力。
金融学家预测,一个完善的衍生品市场,有利于现货市场的交易效率并承担价格发现功能。他们还进一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房地产市场将与石油等市场一样,其参照价格由期货市场价格表示。
很多房地产衍生品的潜在投资者对如何交易衍生品以及如何将衍生品运用于分散资产组合和控制金融风险的知识还很有限。这些潜在投资者对在市场发展早期介入交易比较犹豫。
对房地产衍生品,迅速有效而低成本的在其现货市场,即房地产直接投资市场进行交易几乎是不可能任务。因此,现货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成为制约房地产衍生品市场交易量的最大障碍。
长期以来,香港一直因其房地产价格的波动性而吸引着全球地产界的目光。而如今,香港却由于另一个原因而举世瞩目——房地产衍生品。
2007年2月27日,荷兰银行(ABN Amro)和新鸿基金融(Sun Hung Kai Financial)宣布,双方以香港住宅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了一笔“房地产掉期”交易,这是亚洲首笔此类交易。
随着香港此笔掉期交易的完成,银行业人士预测,澳大利亚也在2007年出现类似交易。
银行业人士表示,这意味着几个月后,投资者可能只需拨打一个电话,就可以“买进”悉尼的一间办公室,“卖出”伦敦的一家零售商店,或是在香港“买进”一处住宅地产。
果真如此,这将标志着房地产行业一个引人注目的转折点。一些银行业人士认为,该行业可能很快将成为一个令人兴奋的新金融创新领域,不仅是在香港,也是在全球。
数年前,房地产衍生品还只是存在于理论上。但研究机构Investment Property Databank公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衍生品市场已开始迅速发展:在英国市场刚刚形成2005和2006年间已达成逾300笔此类交易,价值近50亿英镑。美国和欧洲大陆也已达成了大量此类交易,银行业人士预计,此类交易数量将继续上升。
房地产衍生品受到欢迎的原因在于,实际上,它允许投资者在实际不拥有房地产的情况下,觊觎或投机某个房地产领域。
然而,未来也存在一些挑战。房地产衍生品市场之所以在一些国家起步缓慢,原因之一在于,基础数据必须十分稳健——就像英国那样。
因此如徐教授和牛刀要赌房地产衍生品,赌深圳房价不行,赌深圳房价现在也不行,赌拉斯维加斯的房价应该有可能,因为美国有房地产衍生品。
我在自己著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最畅销书籍《 房地产金融实务》一书中原来计划写一节有关“房地产衍生品”,在当时考虑到离国情太遥远,目前看来在明年初的此书的第二版中一定会较深入介绍、讨论和分析。当然如哪一天我国有此产品,那房价对赌也就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