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八)

(2008-04-01 23:16:25)
标签:

文化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八)
 
如前所述,中国诗歌“象外之象”的实质就是超越,既然超越了,得着了真意,欲辩已忘言,谁还去在意他的篇籍是不是流传和为人所知呢?重在过程,得到的只是过程的愉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收获的是一种心灵而非物质的享受,你要追求物质享受,在这里是做不到的。

 

体道,乃是为了获致超越的理性根据,从而安顿生命。一旦进入体道的境界,你就能“俱道往适,着手成春”“俱似大道,妙契同尘”“是有真宰,与之沉浮”。这些哲理性句子,都是超越第一象的,由感性之韵、味上升上去,“万取一收”,直接证悟人生秘奥与宇宙本原之会合处。比如睹明星灿烂,睹月明千里,睹车水马龙,所直向的都是那个宇宙本原的最神秘的道,那个生气往来的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体道”的意义,乃是企图突破个我的界限,将个我从现实世界的拘泥中超拔而出,将人的精神生命向上推展,向前延伸,以与宇宙精神相契合。而后从宇宙之规律上来把握人的存在,提升人的存在。诗美、自然,将人生与艺术打成一片,化艺术意境而为精神境界,在超色象的宇宙根源之处,见出审美的根源,见出照而常寂,寂而常照,见于静默与飞跃的灵动,见于空灵澄澈与光华璀灿,表里俱澄澈。在宇宙根源与人生根源的合一处,奠立审美的境界,以取得精神生命的止泊与安顿。

 

中国的人文精神,最高理想境界就是个人与宇宙之大全合而为一,所谓主观与客观,人与我,内与外,种种分别,都已泯然不存,矛盾化解了,冲突消除了,对立统一了。

 

1、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2、《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3、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4、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5、黄庭坚《水调歌头》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中国的艺术意境理论就其哲学深度而言,应与中国人文思想的精神相通。中国文化精神这一至高标的,既表现为杜甫以“民胞物与”,内恕孔悲的境界为其生命的安顿,表现为文天祥以正气浩然、顶天立地的境界为生命的安顿,同样也表现为陶渊明以“俱似大道”“物我一体”的境界为其精神生命的止泊与安顿。由“求异”的角度来看,儒道两家,在注重精神境界这一面,构成了真正深刻的互证关系。孔门品德中,如颜回的心斋坐忘,孟子的独善其身,大易的幽人贞洁,荀子的处士能静,皆属内在心性的修养。故孔门以为六艺皆“为己之学”,皆可葆有士之所以为士的精神自足性,士的精神自足主体成为中国诗学的有力起点,其精神主体也呈现为本末兼有的姿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