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女博导”遭遇“黑手三分钟”(记者 郝俊慧 )

(2008-03-30 13:12:32)
标签:

杂谈

  “美女博导”遭遇“黑手三分钟”(IT时报)

 

一段从360分钟的电视节目中截取出来的3分钟视频日前热传网上,使湖南大学教授胡遂成为“不忠不孝”、“辱没先祖”的罪人,成为在电视上讲先祖“情色内容”的“美女博导”。这起被称为“麦克门”的恶意炒作事件,实在伤透了学者的心。

 
网事回放     

  “那秦淮河的两岸灯红酒绿,使得这个湖南来的小后生, 就有点看花了眼。六朝金粉,纸醉金迷,所以有的时候也就免不了也去到这些‘夜总会’去体验体验。”这段被某网友称为“很黄很暴力”的段子,节选于胡遂教授在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讲述的《风流儒将胡林翼》的内容。仅仅3分钟的视频,使该选题主讲人湖南大学文学院博导、湘军名将胡林翼玄孙女胡遂备受网友指责。一个名叫“学术湘军”的网友在某门户网站发帖《美女博导竟揭先祖风流艳史哗众取宠》,称“这样一位‘美女博导’,却不好好地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跑到某电视栏目去揭露先祖胡林翼风流艳史以哗众取宠,岂不是不忠、不孝!”随后网友展开激烈论战,并引起各大传统媒体关注。   

  然而几日过后,事情的另一面被逐渐揭露出来。有不少自称是胡遂学生的网友发帖质问,胡遂当初在电视台录制了一共360分钟的节目,为何只有这3分钟被拿出来说事?节目录制于2007年的11月份,这段视频早不泄露,迟不泄露,为什么偏偏在节目第一集将要播出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2日才泄露呢?“这个时间未免过于巧合。”  

  其实与该电视台该栏目相关的新闻,今年已经有多起。1月4日,同样在这个论坛上,有人发表了题为《传学术超男易中天遭家乡电视台600万“挖角”》《三大原因婉据湖南,易中天600万转会并非“空穴来风”》的谣言,迫使易中天在几日后新书《高高的树上》出版仪式上,主动辟谣。1月14日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节目开讲的第一天,当晚网上就出现一则名为《作协主席唐浩明竟连篇累牍读错字》帖子,接着《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电视节目读错字遭网友痛批》《唐浩明如何走过“错字门”?》的帖子纷纷出笼热炒,跟帖者中,本次“胡遂事件”中出现的“学术湘军”、“江小娱”等人也赫然在列。更加令人奇怪的是,这几个人的注册时间竟然大部分都是元月14日同一天以及前后几天,甚至是同一天的前后几分钟。  

  近日,又有消息称,胡遂已经准备好所有的材料,一定要把事情搞清楚。这下连易中天都出来“力挺”,他在博客上发文,“该动真格就动真格”,并用自己亲身经历揭露这家电视台炒作的伎俩,那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夸张放大,无限上纲。”这条消息以《易中天支持胡遂教授对假新闻动真格》为题连续两天被置于新浪首页,点击率14万多,跟帖者2千余人。这下,这家电视台可更出名了,只是不知道这种名声要来有什么用?

 

记者访谈>>>  

  毫无疑问,这次被称为“麦克门”的事件,是一次十分明显的炒作行为,意在为湖南教育电视台的《湖湘讲堂》博取知名度,而炒作者用的手法也很是“恶俗”。让我们逐一分析。

 

炒作手段1:拿三分钟说事     

  中国足球常遇“黑色三分钟”,这次胡遂教授遇到的这件蹊跷事,也称得上是“黑手三分钟。” 胡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胡林翼“风流史”并不是秘史,但她当初也一再不肯谈及,是电视台制作方三番五次劝说,她才最终同意,而且360分钟的节目中只有3分钟涉及,结果最后只有这“三分钟”被拿出来说事。这无疑是一种引人关注的噱头。 

    用噱头吸引人注意原本是炒作的关键要素,但如果这种噱头触及社会道德底线,就已经不是简单的“炒作”概念了。著名网络推手立二说,他并不反对用一些手段来利用网络做宣传推广,“任何人、任何企业、任何娱乐产品都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关注,只要不以虚假手段宣传,只要不违背道德底线,只要不伤风败俗,均无可厚非”,但“绝对不能拿生命尊严来炒作。”立二认为,用胡遂教授讲课中一段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并以“辱没祖先”这样的“爆炸性”题目宣传,“实在是太低级了。”   

   另据一位在湖南电视台工作的内部人员也向记者透露,在竞争激烈的湖南电视圈,收视率就是一切,想“红”就只能出奇招。以前只在传统媒体造势,某档电视节目做宣传,一般开个新闻发布会,请媒体来采访,可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已经越来越小。所以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网络,通过抛出某一个“惊人”的话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圈里已经是常见的手段,比如前几年的超女、快男,不就有什么所谓‘舞美师’、‘实习生’在博客上透露‘内幕消息’嘛。”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则将此类现象比作“打着主流的旗号却做着街头小报的营生”。他说:“以文化人自居的媒体人正在做着败坏学术、败坏文化的事情,他们肆无忌惮地利用电视媒体对话语权的掌握,对学术和学者进行百般侮辱,是极其无耻和肮脏的行为。”

 

炒作手段2: “美女”加“情色”    

    现在的网络,单单是美女,已经没什么吸引力,单单是博导,更是让人敬而远之,但这二者加在一起,那就有人看了。为了节目卖点,利用“美女”,利用所谓“情色内容”来炒作,这家电视台委实深谙现在“流行”之秘诀。   

   其实,走“情色”道路现在已经快要行不通了。之前不少影视节目均以此招徕观众,可结果呢?《苹果》被禁,《大鸿米店》至今未在影院中露面,原本还不错的电影,被投资方如此一宣传,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最近导演赵天宇也因制片方拿电影《双食记》与“艳照门”挂钩炒作,拍案而起,可见人们对其之厌恶。  

  另外,网友也不是那么好“骗”了。“现在靠这种所谓情色内容已经很难炒大了。”立二告诉记者,随着网友的日益成熟,单单依靠“煽情”、“情色”等内容已经不再能吸引太多网友眼球,即使引起关注,也不过是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对其收视率,我并不看好。”

   “动辄学术超男,美女博导,被冠以这样的头衔,我觉得是对讲授者的一种讽刺,”顾骏对此类名头非常反感。而上述那位湖南电视台内部人士也承认,这种炒作手法不但是对当事人极大不尊重,而且后果“很严重”:“第一,这个当事人你是甭想她再来了;第二,观众可能会为了好奇心来关注你,但如果你满足不了他们的期待,他们会加倍失望,收视率会下降;第三,这个教授自己的口碑传播也很可怕,学者圈子本来就窄,如此一来,就很难再请到嘉宾来上节目了。”总之,电视台把自己的学术栏目搞臭了,得不偿失。

 

记者手记>>>      

  一位曾参加过百家讲坛的学者向记者如此描述他当时的感受:“你必须要俗,必须要俗不可耐,必须要将一句话讲成陈词滥调,因为你面对的观众群是低水平的。当电视作为大众媒体与学术挂钩时,当传播者的本意从传播学术转向收视率时,意味着学术已经在电视上消失了。”

 

   在浮躁的年代,有着收视甚至是生存压力的媒体,正不可避免地被社会浸染,向大众妥协。正因如此,当《百家讲坛》走红之后,全国各地类似节目一窝蜂上马。而在“收视率第一”的思想指导下,就有人敢用极端拙劣的炒作手法,敢对学者们进行造谣和毁谤。可是,原本最应讲求“人文精神”的文化类节目,竟然要以一场这样的“闹剧”来博人眼球,不知是谁的悲哀?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2008年3月2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