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七)

(2008-03-28 20:36:30)
标签:

文化

  中国诗歌意境与生命的安顿及超越(七) 

 

二)“象外之象”与“体道”的超越境界。

  王弼《老子指略》说:“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音而声者非大音也。然则四象不形则大象无以畅,五音不声则大音无以至。” “象”与作为本根之“大象”,为一种有机之关系。司空图“象外之象”,即谓大自然与诗美之本体。在唐人那里,大自然创造之本体、诗美之本体、诗人之精神主体,都为一体。“体道”之义,正在于此。

 

1、《诗品·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细雨、修竹、白云、飞鸟等皆属第一象,或可称为感性的味与韵。而超越物象返回心体,达到“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之的境界,则属于第二象,这可称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所以“典雅”的真精神,不在色相,而在脱略色相的一种恬淡冲虚的人格美、精神美。

2、《诗品·沈著》: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宁静、自足,无言而独化。大自然秋色的落尽华采,万境归寂,正为人生至高境界的一种象征。《诗品》中极向往于这样一种境界。如“虚伫神素,脱然畦封”,“体素储洁,乘月返真”,“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等等,皆剥落文采,脱略物象,抛舍个别。这种诗歌哲学的根底,即是老庄的所谓“道”。而“象外之象”即指“体道”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实境乃导向“虚境”的途径,最终通往人心与宇宙生命秘奥之会合:“遇之自天,泠然希音”。中国之大诗人皆于实境之中获得心与物的交融和谐,又于此获致至高之人格境界。如陶潜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李白之“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皆是写眼前的实境。其所以具有第一等意境,即在于“如见道心”,达到“情性”与“天”的妙合无间境界。而此境界,即体道之心灵的高级审美体验,是中国大诗人极微至的一种诗情,是对生命与自然源泉的体认,凭艺术之洗炼而获得美之律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