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三、意境: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灵境
1、中国古代的诗歌有一大特质,为心与物之交融,一方面是触景生情,另一方面是寄情于景,在情景交融的诗歌中,人与自然物象,具有一种心心相通的生命联系。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2、中国人所讲的诗意栖居,更多地是栖居于大自然的怀抱,回归大自然的家园。即使不是物质意义的大自然,也是在诗歌中的大自然。比如: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佳意,欲辩已忘言。”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中国诗歌意境之美学特质,首先表现于将自然生命化、人情化,表现为从人心与自然之间的感应,发展而为人心与自然之融凝为一。在于应和大自然之生命节奏,礼赞大自然之生命。
3、陶渊明《时运》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影独游。欣慨交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余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停云》
“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4、“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情因景而起,而情亦融于景中,景亦饱含情思,也即是物象情意交融契合、丰盈饱满的一种审美心态。
李白《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自遣》“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
6、李白《忆东山》“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