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的结构性成因
(2012-02-22 06:44:29)
标签:
健康 |
分类: 医生诊室 |
什么是心脑血管疾病?简单的说,就是包括高血脂、高血粘、高血压、糖尿病在内的一切血液循环性机体组织器官缺血或出血的疾病统称。
为什么会缺血?为什么会出血?血液循环出了问题,血管供血功能就会弱化。
为什么血管功能弱化?血管壁粥样硬化,糜烂致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等等,血栓堵塞啦,红血球减少啦,问题都来了。
究其原因,尽管血液循环机理很复杂,我看还是这个高速公路上运行出了问题。频频添堵,您说那还不出问题吗?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问题出在结构性上,结构失调导致功能紊乱或减弱。
结构性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二是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两种改变人类社会一直在改变,只是我们现在的改变趋于急剧,以致于自体的适应赶不上外界环境的推手。
想想现在退休的老年人,大都什么时代的人?四零五零对吧?生活在那个时代,生活条件下,饮食结构所形成的一套反映机制。现在退休了,儿女都稳定了,赶上好时代了,这个孝顺那个孝顺,不知不觉吃得都多了。在家享清福,不曾想疾病也缠上了。
一位朋友说,糖尿病喝蜂灵每天就两三块,一位说,自己用的是西药,79元十天,一天都得十来块。唉,糖尿病困绕了多少中老年朋友的幸福。
一位阿姨推荐了一道食疗方,可以一试。
豆浆渣,一个鸡蛋,兑面粉,做成饼子,每天坚持吃,可做为糖尿病人日常膳食。
我在想,为什么糖会升高?人老了,分解过多的糖成了问题。所以呀,饮食结构的调整,恐怕是我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在极大的影响人们的身体。
大城市条件好,收入高,自我价值容易实现。正像吃得好吃得多,容易躯体自我满足一样,快捷高效的现代生产方式给我们精神带来了愉悦。但同时压力、焦虑、抑郁,也随风而至。
长时间室内伏案工作,较少舒展运动,狭小空间注视电脑,这些带来的必然是内湿加大,阳气不足。想想吧,再想要一个血液循环畅通的接受大环境,那还不简直就成了一个奢侈的梦?
最后,现在娱乐方式的发达,睡眠的不足,生活不规律,交往较少,都在悄然改变着我们身体基因的结构。父辈遗传给我们的那个自我,能不能经受现代物质生活巨大诱惑的改变,能不能承受繁忙重压下的精神承受,能不能消遣现代无光六色耳目之享受?
这些都是关乎我们未来幸福的重要课题。
据说,高血脂、高血压病友每年都要吃进8公斤重的药物,糖尿病病友要吃进15公斤。想想这些东东,就在我们躯体内、血管里周身运动,我们都感到惧怕。
还有人说,要保持营养均衡,每天得吃进25
医学研究表明,全球人群中只有5%属于健康人群,20%属于生病人群,75%属于亚健康人群。心血管疾病都是由亚健康转化而来。因此预防胜于治疗。
一句话,健康是吃出来的,疾病也是吃出来的。习惯决定健康:好习惯给你一个健康幸福,坏习惯给你一个糟糕的身体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