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式咖啡效应

(2010-10-15 19:26:13)
标签:

咖啡

发呆咖啡

通州

美式

影响

效应

杂谈

分类: 发呆杂谈

美式咖啡效应

  2008年金融海啸,金融界有一个说法:哪个国家的星巴克咖啡店越多(尤其于市中心),受到的金融冲击就越大,媒体称之为“Starbucks effect”。我不谙金融,只懂喝咖啡写字,在Taylor Clark的著作Starbucked(可译作《星巴克了》?)一书中,则读到另一种“Starbucks effect”。话说1998年波士顿有大学对当地海港进行化学分析,结果惊人地发现海水竟然含有咖啡因;估计是人类喝咖啡把大部分咖啡因吸收,余下百分之五排放出来,经废物管道又回到海洋,结果是美国的河、湖、海湾甚至是经处理的饮用食水,都可能含有咖啡因。这现象在美国,亦有“星巴克效应”的称号。

 

  由此可推说,单从量说,现今最大的“咖啡因国家”(caffeinatednation)不在欧洲,而在美国。咖啡美式化有几个明显改变──空间上,由路边咖啡店(side walk cafe)进入密封的“玻璃室”;体积上,由小杯小杯的变成“大大份”,动辄是tall、grande、venti,即使是short,其实都颇大杯。美国人就是不懂小口呷尝之道,口味则偏浮淡。香港因其空间限制,法式路边咖啡店注定在香港生不了根,美式连锁咖啡店则在香港大行其道。那个说“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汤玛士•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新著《世界又热又平又挤》(Hot,Flat and Crowded)说世界有着太多美国人的“碳复本”(carbon copies),意思当然不是指入籍美国的人越来越多,而是指美式消费生活在全球的渗透,即使远至卡塔尔的多哈或中国的大连,都有对美式消费生活趋之若鹜的群族;香港这个城市,自然不在话下。

 

  但所谓“碳复本”,也不可能是完全地复制。在美国,发祥于西雅图的星巴克只此一家,在中国香港,却有“地头虫”Pacific Coffee与之分庭抗礼(创办人也是来自西雅图),两者的绿白与红黑分店装潢,几成城市景观随处可见的背景色调。在中国内地,Pacific Coffee目前分店仍不多,但数月前华润创业购入其大量股份,未来肯定会在内地扩充。研究星巴克文化的美国学者应该来香港看看。香港的咖啡消耗量与日俱增,如果有天香港海水也验出有咖啡因,若干比重,或可归入“太平洋效应”。


来源:http://finance.qq.com/a/20101014/001353.htm


*****************************************************************

发呆咖啡——京城第一家烛光咖啡馆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朝大街200号2楼 八通城铁果园站正南(葵花社底商)

电话:010-81570429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daicafe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fadaicafe

搜狐微博:http://t.sohu.com/fadaicafe

腾讯微博:http://t.qq.com/fadaicafe

网易微博:http://t.163.com/fadaicafe

点评发呆:http://www.dianping.com/shop/296740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