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发呆咖啡
发呆咖啡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685
  • 关注人气:57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咖啡馆里看欧洲(连载五)

(2009-03-01 16:28:10)
标签:

杂谈

咖啡

发呆咖啡

通州

分类: 咖啡故事

4

如果说艺术咖啡馆是“好孩子的去处”,那么卡斯特罗咖啡馆(Cafe Castro)则是布达佩斯“坏孩子的天堂”。当然,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时好时坏”的。

与艺术咖啡馆的贵族氛围相反,卡斯特罗咖啡馆是个百分之百的平民场所,与其说是咖啡馆,不如说是个小吃铺。在这里,客人不仅可以尝到地道的古巴咖啡,还能同时饮酒用餐,尤其重要的是,还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声喧哗。我喜欢吃这里拿手的“大豆炖排骨”,喝一扎啤酒,饮一杯咖啡,兴致好时,还会学着朋友装模作样地抽一根地道的古巴雪茄。

价格便宜,是这里的一大特色,但是要知道,便宜不等于没有好货。喜好周游的查尼评价说:“这儿咖啡的味道,绝不次于任何一个法国或荷兰餐馆!”

“卡斯特罗”的客人圈子跟艺术咖啡馆不同,虽然也位于闹市区,但“有身份”的人和观光客们都很少涉足。这里离罗兰大学很近,距学生宿舍更是一步之遥,所以来这儿的客人以学生居多,再有就是当地居住的外国人。尤其在周末,这里简直像联合国,你可以看到各色人种,听到各种语言,服务生也是肤色不同的年轻人,他们每人都会两三种语言。一个中国客人跟一个拉美跑堂用各带口音的匈牙利语交流,经常惹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Egy ször.”我说,要一杯啤酒。

Okegy sor.”跑堂殷勤地应道,好的,给您一杯啤酒!

我俩话音未落,朋友们已笑得捶胸顿足:“不是ször,也不是sor,是sör!哈哈哈!”

该死的匈语发音太难,嘴张大张小,张圆张扁,人家理解的意思就驴唇不对马嘴。在这种喧嚣的场合,加上酒精上头,我的口型更难掌控。匈语里ször是“毛发”的意思,sor是量词“排”,sör才是“啤酒”。因此,我跟跑堂的对话传到朋友耳朵里变成了:

“要一根毛儿。”

“好的,给您一排。”

“卡斯特罗”位于布达佩斯九区的咖啡馆、酒吧街——拉达伊大街内(Ráday utca35)。咖啡馆外墙十分显眼,色彩鲜艳地画着几颗巨大的棕榈和几个种植烟草的古巴人棕黑的面孔,远远望去,可以唤起人们南行的欲望,怂恿人们逃避严肃焦虑的机械生活。

大堂敞亮开阔,长长的吧台像通铺一样平展,白色棚顶上吊着几盏灰色金属罩的白炽灯,反光的铝皮烟囱无遮无挡地立在吧台一角,墙上、柱子上、烟筒上贴着各种各样的招贴画、节目表、广告画和幽默语,地板由黑白绿褐等多种颜色的地砖拼成,如果让我用研究鲁迅杂文的强迫性思维分析的话:店主这样铺地,可能为了对应客人的多肤色吧。咖啡馆既然叫“卡斯特罗”,自然少不了这位古巴革命领袖的肖像和反映拉美风光的摄影作品。

“卡斯特罗”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因为它的命名,已注定要写进布达佩斯的咖啡文化史。历史上,这个城里以活人名字命名的咖啡馆只有过两个:第一家是1898年开的、以匈牙利文豪尤考伊·莫尔(Jokai Mór)命名的;第二家就要数“卡斯特罗”。如果抛开历史,只言现在,它该是布达佩斯的一个“唯一”。我想,渴望世界大同的大胡子卡斯特罗如果知道这件事,他肯定欣慰于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不会跟店主计较自己名字的专利权的。

不过,卡斯特罗咖啡馆的命名,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意味,只是为了强调异域风情和平民特色。不久前,我在电视里看到一条让人叹服的报道:年迈的卡斯特罗不久前刚在一次群众集会上失足,狠跌了一跤,着实叫恨他入骨的美国人兴奋了一阵。但他很快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为了号召全民节约能源,卡斯特罗亲自在电视上为推广使用高压锅做广告,他风趣地指着古巴能源部长地脑袋对观众说:请在你们的能源部长因为不能完成节能计划而自杀之前,每家买一口高压锅……这条新闻在咖啡馆里“热播”了好几天。

在美国文明横扫欧洲的今天,不少崇尚独立、追求个性的年轻人喜欢卡斯特罗式的倔强,喜欢卡斯特罗式的刚硬,喜欢卡斯特罗式的勇敢和卡斯特罗式的睿智。不仅是卡斯特罗,在欧洲各国的街摊上,经常可以看到印有格瓦拉头像、或是越战时期的反战标志的招贴画、套头衫、水杯和书包……我想,不堪拘束的年轻人之所以喜欢聚在这里,也是为了表达一种潜意识里的反叛吧!

“走,去拉伊达!”闲了,大多数年轻人会这样招呼。

“走,去卡斯特罗!”这是查尼这群朋友们的口头语。

在“卡斯特罗”,我们可以为一个与自己无关的事件争得面红耳赤,可以为一个突发的奇想兴奋不已而付诸实践,可以吃得不顾形色满嘴抹油,可以喝得血丝通红烂醉如泥。年轻人还可以谈情说爱,看书读诗,白日做梦,抱怨时事。咖啡馆老板还在墙角配备了几台电脑,供他们游戏网聊,精神冲浪。

正是因为这群人,我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卡斯特罗。在我的印象里,与其说他是位政治领袖,不如说是政治舞台上的摇滚明星。“走,去卡斯特罗!”我也习惯了跟朋友们这么说,言语里,感到年轻的草莽与冲动,感到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

只要有朋友来布达佩斯,我都要带他们去会会卡斯特罗。只要你一跨进咖啡馆门,就会一头栽进当地人的生活里,即便你明天就要离开这个城市,但身上会带走浓烈的古巴咖啡和烟草的味道。当然,只要你敏感,还会带走更多……

在吧台拐角的柱子上,贴着一张引人注目的招贴画,上面用英文写着:

Life is fantasticmake it romantic!——生活是美妙的,我们要让它浪漫!

 

5

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后,朋友越来越多,圈子越扩越大,泡咖啡馆的次数自然也随之增多。通常来讲,欧洲人极少在家中会客,一是把“家”视为隐私之所,二是喜欢变换的社交背景。中国人觉得在饭馆请客才最体面,欧洲人邀你到家做客才算最大的恭敬。另外,欧洲人不经常在饭馆聚会,平时谈判会客、读报等人,大多是在咖啡馆里。

咖啡馆是欧洲城市的眼睛,清晨,要等它睁开眼,一个城市才开始清醒。咖啡馆在欧洲,相当于中国的早点铺,大多数咖啡馆7点开门,除了咖啡、热茶,还备有各色甜点或简单冷餐。许多人习惯上班前去咖啡馆坐坐,翻翻报刊,打打电话,计划一下日程,整理一下思绪,然后心平气和地迈出店门,汇入人流。咖啡馆全天客流不断,商人谈判,官员会客,作家写作,学生看书,还有闲来聚在一起嚼舌的人。朋友约会,想热闹的去酒吧,想谈话在咖啡馆。前者大多开到凌晨,后者通常不过午夜。

泡咖啡馆的,不仅是平民和游客,文人和商人,还有许多放浪不羁地艺人和生活艺术家。“咖啡馆不仅是客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对许多人来说,还是一种另类的栖息地。这类人受心性驱使,在这里聚堆扎群。他们正这里放浪形骸,自由随意,这里是最适合他们聚会的地方。有人想在这里寻找欢乐,有人想在这里躲避烦恼。客人们彼此交谈,不断切换着话题,从公共新闻到家庭琐事,从财经话题到文史哲学,从贸易交流到法律官司,从科学到艺术……”这是一位法国旅行家在18世纪末描述的维也纳咖啡馆,一个世纪过去,这段文字在今天的欧洲游记中也可以放心引用。

在欧洲,我每到一地,都先去三个地方——教堂,墓地和咖啡馆,然后走街串巷,逛博物馆。咖啡馆不仅是欧洲人重要的社交场所,也是他们冷眼观世的岛屿;既是旅人恢复体力的驿站,更是艺术家蜕变的角落和思想者神游的天堂。

“咖啡,这种普通饮料对思维有着强大的影响。与酒类相比,咖啡能够提高人类精神的警醒度和精确度,驱散沉滞、摇摆的思考方式,让真理焕发出光与热。”法国历史学家朱尔斯·米歇莱特(Jules Michelet1789-1874)对咖啡的赞美虽不科学,但真实可信。可以这么说,在今天,咖啡,这个来自非洲、经过中东、流行欧洲的舶来品,已经成为一本可以用来解读历史、透视人性、品味生活、激发灵感的“液体圣经”。

 

————以上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咖啡馆里看欧洲(余泽民 著)》————

 

*****************************************************************

发呆咖啡——京城第一家烛光咖啡馆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朝大街200号2楼 八通城铁果园站正南(葵花社底商)

电话:010-81570429

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daicafe

微博:http://t.sina.com.cn/fadaicafe

点评发呆:http://www.dianping.com/shop/296740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