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女儿的蝴蝶饲养日记之—期待蛹的蜕变

标签:
育儿蝴蝶饲养日记亲子教育研究式学习米小妈妈 |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
我和女儿的蝴蝶饲养日记之—期待蛹的蜕变
图文/米小妈妈
想和女儿一起养蝴蝶并观察蝴蝶的生命周期念头由来已久,小时候女儿在江苏老家,她最喜爱在田野间追着蝴蝶玩耍,并在姥爷的帮助下用塑料袋来饲养捉回来的蝴蝶。
2013年幼儿园期间的故事大赛,她一直以蝴蝶作为故事题材进行准备,最后因为科普性太强被老师临时换了有趣的故事。
为了让她知道要变的美丽有很长一段时间辛苦的过程,也为了让女儿感知蝴蝶的四个周期的生命特征,我在冬天的户外丛林中一起找过蝴蝶的蛹,不过很遗憾均以失败告终,最终找回的都是卷象的蛹。
2014年,女儿新换了学校,学校也还是有故事大赛,她还是希望以蝴蝶的科普知识作为故事来讲,还是被老师否决,理由还是那样,蝴蝶故事的趣味性不强,小朋友们听着不一定喜欢。
其实我很想与老师去沟通交涉,但是想来还是忍住了,老师从整个故事大赛的效果出发,让小朋友们高兴、家长高兴、孩子们参与性更强的角度考虑,这无关对错。
对于蝴蝶的喜爱,是她的兴趣点,如何延展她的兴趣,成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思考的问题。
在北京暖气来了之后,我就决心要和女儿一起养蝴蝶,就算是这样的条件下,无法完成蝴蝶完整的生命周期观察过程,蛹的羽化过程还是能观察的,在这个观察过程中通过引入对比试验的方法,让女儿学会去观察、思考能力,也能初步感受对比试验的重要性。
在有了想法之后,我试探性的问女儿是否想跟我一起折腾养蝴蝶,女儿立刻兴奋的跳了起来。
她还大概的描述了自己的设想:“养了一群蝴蝶,然后蝴蝶跟着她身后飞,直到学校……”
这样的场景会很酷。
有了女儿的肯定,就是去找到跟女儿用对比法养蝴蝶的试验道具,这中间的过程其实也很费周折,从中科院认识的老师找到科协的老师,再通过科协的老师找到w博士的蝴蝶专家,然后请蝴蝶专家根据我的饲养需求配套了一些实验装备和柑橘凤蝶的越冬蛹,然后从11月18日正式启动饲养计划。
这中间的过程自然不必跟孩子去交流,孩子也很兴奋的把自己要饲养蝴蝶的计划跟学校的好朋友分享,也很期待这样的过程,从最初对蝴蝶蛹有些排斥的状态到自己用单反记录变化、每天对着蝴蝶的蛹观察、喷水、跟蝴蝶说悄悄话,这些模样颇有些跟我当初泡在化学实验室学习的感觉,这就挺好。
实验材料:
柑橘凤蝶的越冬蛹5个、加温板1个、温度湿度测量计1个、蝴蝶饲养网箱一个、标本制作盒一个、胶皮手套若干、蝴蝶喂养盒若干(不同颜色,以来观察蝴蝶爱吃食物)、小喷壶1个、越冬蛹观察盒1个,其它各类材料若干。
在这些材料的帮助下,整个越冬蛹羽化的过程及蝴蝶饲养的过程可以做成专业的研究员级别,但是介于女儿的年龄特点,在过程设计上和操作上都做了适应性调整。
前期观察蝴蝶的羽化过程引入对比实验法观察过程
DAY1:11月18日19:00
蝴蝶的蛹分为两组,一组三个,进了冰箱保鲜层。另外一组2个,室温。
我的解释:蝴蝶的蛹放进冰箱,它们会以为是冬天来了,然后进入有暖气的室温环境它们以为春天来了,就赶紧拼命的发育,长出复眼、翅膀、长出小腿、翅膀等着破茧而出呢。(把专业的术语变成6个女孩能接受的话,真的很考验人)
Day2-Day7:女儿每天对着蛹观察。
冰箱组:身体的颜色发生细微的变化。
室温组:无明显变化。
Day8:冰箱组的蛹从冰箱进入室温环境。
冰箱组:蛹从冰箱环境进入室温环境时,发现身体明显的变化。
A:懒家伙,无明显变化。
B:颜色变成淡绿色。
C:颜色变成明显的黄,且在不停的动。(发育的很好,预计是最快羽化的那一个蛹)
室温组:依旧无明显变化,身体颜色稍微有些改变,但并不明显。
和女儿对五个蝴蝶的蛹分别编号,放置在盒子内进行观察,女儿自己提议给蛹喷水,防止蛹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希望能再次引入对比试验的方法,让女儿对蛹进行喷水和不喷水的对比,但是女儿坚决反对,她说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只蛹。
在这个过程中女儿拿起单反拍摄了许多照片,戴上胶皮手套,装模作样很是有趣,而在我看来有趣的内容她却做的很认真。
DAY9:所有蝴蝶的蛹在室温环境下。
女儿行动:上学、放学、回家、睡觉前都要拿起小喷壶对蛹进行喷水保湿。
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在过程中,柑橘凤蝶的越冬蛹依旧没有破茧,W博士新送的白带锯蛱蝶的蛹破茧而出,在晚上睡前我替女儿观察时,它们破茧,抓拍了2张照片。
我还在感慨应该把女儿叫醒一起观察,可是看她呼呼睡觉的样子,终究不忍。
我还在期待柑橘凤蝶破茧。
孩子,我最喜你认真的样子,在这个年龄,即使是装出来的专业范,也是被允许的。
白带锯蛱蝶羽化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