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路上:父母应努力营造“浸入式”学习环境
文/米小妈妈
女儿学琴一年有余,从学习至今女儿就以其对音乐和空间的理解能力、专注的练琴态度被老师时时赞誉和表扬,在一次次老师的赞誉中女儿也总能找到很多自信。
这些自信包括:老师不断在夸奖我、老师带着我去演奏会、我能弹奏一些优美的曲子这样粗浅的表面,不能否认这样的自信是能支撑女儿在枯燥的练琴这条路上走的更远,但是我却更希望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中多了她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喜欢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果说要教女儿阅读、写作、逻辑、拼音、英语,在她这个年龄阶段我还是有一定自信的(当然这种自信也来自于自己大量的学习),在音乐学习这条路上,我完全是个五音不全的门外汉。
很多艺术家说,要让孩子学的好,要具备天赋+对音乐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缺一不可。于女儿而言,除了钢琴老师说她具备一定的素质之外,我似乎没看到她有什么天赋,对音乐的喜爱我也没有找到太多的证据来支撑,唯有对生活的热爱在我这个爱折腾的老妈的影响下,应该是具备的。
怎么办?最初学琴是女儿自己提出来的,就像最近一个阶段她主动提出要学习英语一样,我们有着明确的约定,只要开始了就不能无缘无故的停下来,开始之后再多的艰难困苦大家一起承受,而学习之后的无限美好必须大家一起分享(比如她的钢琴演奏会就必须带着我参加)。
刻苦的练琴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我的鼓励下,她在坚持。
对生活的热爱在我的折腾下,她欣欣然快乐的成长。
而唯独,对音乐的喜爱我无能为力,也无法看出她喜欢与否的端倪。
于是,为了弥补这样的欠缺,在生活中我是这样做的。
车里播放的音乐有儿歌+适合小孩听的钢琴古典乐,家里的音响同样也在播放儿歌和古典乐,除此之外我还努力创造条件带着她去感知不同的音乐形式。
包括:舞台剧、交响乐、音乐节的现场演唱会以充分丰富她对不同音乐形式的认识和理解,希望这些经历能让她更进一步的去认知,并能促进她持续练习的更长久的动力。
于我而言,虽然她开始了钢琴学习,虽然也跟她约定要坚持到底,但是真的哪一天她迫切的希望放弃时,我也会顺其自然的接受,学习音乐不是为了成名成家,也不是为了父母的脸面,而是希望她能有认知美的能力和实力,这是初衷,也是我在陪伴女儿练琴路上不断警醒自己的要点。
但是,在专业老师的视野范围内,她适合学琴、她有能力学琴,这是在枯燥的早期练琴路上我使用各种方法鼓励她练习下去的很重要的因素。
这看起来始终在矛盾着,我希望她刻苦练习,我又希望她在感知音乐美的前提下自发的去努力练习,于是我这个门外汉能想到的就是带着她去感受舞台剧、音乐剧等多样化的形式。
在如今的儿童音乐剧市场,有太多的内容和文化形式的输入,而这些输入带着孩子去感受,自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构建更全面的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
比如最近在北京上演的关于白雪公主剧情的舞台剧就有《白雪公主踢踏舞》和《白雪公主杂技秀》这2种演出,白雪公主是女儿喜欢的人物,在她喜欢的前提下,带着她去看这样的演出她更容易接受,而《白雪公主踢踏舞》剧一定是在活泼欢快的音乐中表现白雪公主的各种剧情,而《白雪公主杂技秀》则应该是用高难度的杂技形式来展现剧情。
同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一样的精彩,而每一首钢琴作品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和弦方式去弹奏,都会是不同的呈现。
如果她能认知到此,这些努力和折腾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这样的浸入式的陪伴和感知方式能激发她对音乐的丝毫理解,就是有意义的。
言至此,戚戚然,这是个拼爹拼妈的年代,而我只有更努力认真的去生活,才能给孩子更好的陪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