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成长源动力: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2014-09-24 15:43:41)
标签:

跨学科学习能力

亲子关系

学做父母

米小妈妈

分类: 研究式学习课堂

孩子成长源动力:跨学科的学习能力

/米小妈妈

虽然这些年“研究式学习”“素质教育”“科学从娃娃抓起”的口号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讨论不绝于耳。而实际上在应试教育的大体制下,真正的“研究式学习”和“素质教育”也只是在几个贵族学校或者国内顶尖的中小学展开,这对于家长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们一边在想着如何让孩子具备更世界范围的适应及生存能力,一边还不得不为了孩子的应试成绩焦头烂额。

是的,单纯的考试成绩已经不能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那么到底怎么去评价一个社会化的动物?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某个个体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这些年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过很多的科普图书,但是科学并不是科普,百度百科解释科普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而科学更应该是一种行为,一种培养孩子去研究、探索,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去找到答案,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跨学科学习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跨多学科学习的能力会显得更为重要。以应试教育为例,在高中阶段很多英文试卷的阅读理解及作文都会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内容,同样以应试教育为例,在2014年高考中文中,新课标全国二卷的命题作文为《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辽宁卷的《科技改变生活》,江西卷的《课内外学习探究》,天津卷的《假如有一款芯片》这些作文从很大程度上考察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而被广大中国专家、学校、家长所诟病的是中国学生具备优异的应试学习能力,但是在挑战动手能力、生活能力等综合素质时,却往往落败于欧美发达国家。

我们早就看到了问题,而应试教育的体制在短期内又无法彻底翻盘这样的教育现状,能做的唯有家长先行,通过带着孩子广谱的学习,让孩子具备科学的探索能力、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才能让孩子走的更远。

最近一阶段通过和不少应试教育体制内的优秀老师沟通发现,在北京很多的中小学都有这样一些出类拔萃的孩子,他们应试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而成就这些优秀孩子的不仅仅是学校,更是家长。

单纯的以“应试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这几个词组组合在一起来评价一个孩子就已经很耀眼了,而这耀眼的光芒背后是这些孩子家长的用心和努力。

而要让孩子具备这些能力,综合很多优秀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些广谱特点。

一:家庭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父母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孩子的爱好或者特长。

二:家庭氛围相对民主,父母关系融洽,能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特点针对性的补强。

三:孩子有着广泛的阅读,从武侠小说到世界名著,从三国演义到纯英文的原著都是他们的最爱。

四:热爱自然,喜爱在户外探索,喜爱到处旅游,从国内到国外。

五:动手能力强,很多孩子家里具备一定的小科研试验用具基础,比如有的孩子家里有高倍电子显微镜、有的孩子家里具备天文望远镜、有的孩子家里有各种物理试验工具包……这些道具都是基于孩子对某些学科的喜爱由家长购置(或孩子自己购置)。

六:从小喜爱科学学习,并在科学学习中找到了跨学科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比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通过数据来验证植物生长和水/太阳的关系之后得出结论。通过定期数据记录自来水的各类指标来评价水质好坏……

七: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强。

在这些广谱的特点中,除了和谐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相对的经济实力,其余的各类素质多多少少都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关,且这些学习方法从小就得到了父母极大的支持。

而孩子对科学对自然的兴趣,在我身边的很多家庭,孩子的这些兴趣都被很多父母无情的扼杀。

比如:孩子喜爱看蚂蚁,父母立刻拉走觉得蚂蚁很脏还可能咬人。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通过阅读将蚁族的各类特点告诉给孩子,或者通过对比试验来比较蚂蚁爬行速度的快慢、蚂蚁喜爱吃的食物比较,这既满足了孩子的兴趣,还在无形之中让孩子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再比如:孩子喜欢捉蝴蝶,父母如果能告诉孩子蝴蝶的一生的生长阶段,如果有条件购买蝴蝶的蛹观察从蛹到毛毛虫的到蝴蝶的过程,在过程中每天观察记录各类数据,这不就是教委大力倡导的研究式学习的最基本的雏形吗?

还有:孩子喜欢玩泥土,家长说泥土太脏。如果你能和孩子讲清楚泥土的由来,底层的分布,不同泥土的作用,从紫砂壶到白瓷,到价值千万的中国宫廷陶瓷,都由泥土做成的,那么不仅让孩子玩的开心有趣,还能让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更有:父母带着孩子去爬泰山,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告诉孩子中国乃至世界的各大名山、山脉的形成、山顶比山脚要冷的物理化学原因,这样孩子自然大不同。

这就是家长与家长的不同。

这当然也会造就孩子与孩子在未来的大不同。

又有谁能否认观察蚂蚁、观察蝴蝶、玩泥土如上的学习不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呢?如果父母真的这么做了,又有谁能否认这些孩子的未来真的就成为蚂蚁学家、蝴蝶研究者、和陶瓷专家呢?

开放的思维方式、努力的态度、探究的方式,跨学科学习的本领并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每个家长从娃娃抓起,慢慢的带着孩子去学习、研究、扩展知识面,才能让孩子的成长具备持久的源动力。

当然,这也需要家长自身不断的去努力赚钱,不断的去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冷静平等的对待孩子的成长。

这才是育儿路上的长久之道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