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对话:和五岁女儿一起感知寂寞
文/米小妈妈
寂寞是一个可怕的词。
这不仅仅对孩子,对成人也是如此。
对如今很多8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因为自己小时候感知到的无边无际的寂寞,所以这个群体在养育自己独生子的过程中,更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想着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孩子告别寂寞。
而其实,对孩子来说抑或对成人来说,也许这一生中,寂寞就像个幽灵一样,或是间断性的出现或是长长久久的陪伴。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应该客观理性的告诉孩子,寂寞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可怕。
韩国作者金英雅的《小小世界大大的我》系列绘本,讲述了如何帮助孩子认知自我心灵的世界的方法和方法,且通过引导帮助孩子获得美好生活的技巧和知识。
这套书我买了有一些日子了,但是总想着待女儿大一些再来讨论这样情感层次的问题,她能理解,并运用这些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各种情感和处理社交中的各种复杂的关系。
而从最近这几个月开始,每晚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已经从我选择阅读书本到女儿自主的选择,在今晚的故事时间中女儿选择了该系列绘本中的《寂寞小熊的彩虹伞》一本。
于我这个讲述者,其实我是忐忑和焦灼的,这种复杂的情感认知对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否太早?
在这种忐忑和焦灼中,我和女儿有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我:米小,你知道什么叫寂寞吗?
米小:知道,就是孤独的意思。
我:那你有过孤独的感觉吗?
米小:有过,我曾经很孤独,我刚到幼儿园的时候,没有朋友我很孤独。
我:那现在呢,你在幼儿园有这么多朋友,你还孤独吗?
米小:孤独,有时候在家里孤独,家里没有朋友,只有幼儿园才有朋友。
我:那妈妈是你的朋友吗?
米小:你不算是朋友,你是妈妈。
我:那我可以当你的朋友吗?
米小:沉默。
我:那你愿意当妈妈的朋友吗?妈妈也会经常感到寂寞和孤独。
米小:大人也会孤独吗?
我:每个人都会孤独的呀,妈妈孤独的时候,你愿意当妈妈的朋友吗?而不是妈妈的女儿?
米小:当然愿意呀。
我:那么如果你在家里感到孤独的时候,你是否愿意把妈妈当成朋友呢?
米小:那我们拉钩约定吧,当我们在家里感到孤独的时候,都愿意把对方当朋友。
我和女儿拉钩约定,我的焦灼和忐忑在这样一种轻松的方式中被化解。
原来我以为的孩子的世界没有对情感的认知,还处于弗若伊德的基础物质需求层次,其实她们也有对这种复杂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故事从悲凉的开始到明亮的结束,女儿的情感也在我的阅读的声调中发生着改变,从开始的沉思到最后的活泼,她似乎能以一种愉快的方式接受了我的引导,为此我深感欣慰。
作为80后的母亲,我跟很多人一样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帮助她寻找朋友,从小区的玩伴到幼儿园的朋友,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孩子能告别孤独和寂寞。
卢梭在《爱弥儿-教育论》中提到,人们只想着怎样保护自己带孩子,这是不够的。人们应该教会孩子在成年以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如何生活。
也许我们帮助他们寻找朋友的行为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做的还不够,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也许陪伴孩子的孤独和寂寞是人生的一种常态,那么既然事实如此,我们为何不能坦然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寂寞,怎么去排遣寂寞呢?
于我,和女儿讲美好、讲科普、讲精灵故事、讲做人的道理的图书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唯独对这种深入心灵的情感的理解和交流自己倍感压力。
这种压力来自于自己在疏导和陪伴孩子精神世界成长过程中的无知和无能,因为无知和无能所以更不敢轻易的去许诺去触碰。
借助《寂寞小熊的彩虹伞》,也许这是一种方式。
对孩子来说,学会排遣寂寞、理解快乐、战胜恐惧、压抑愤怒、告别烦恼、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寻找希望、追求梦想、关爱、分享、理解、同情……以及很多的复杂的情感,五六岁的她们不似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单纯和脆弱。
她们都懂,只不过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而这些情感大概可以归类到情商的培养和幸福能力的培养一类中。
从女儿幼儿园的同学中可看出,每位父母在孩子成长路上都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孩子的智商也基本无异,那么对于这群可爱的个体来说,让他们掌握获得美好生活的方式,对我们来说其实更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我在尝试着轻轻的走进女儿的内心,用温暖的方式告诉她幸福和美好需要用方法去获取,应该还不算是太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