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谈“金融脱媒”(二

(2011-11-30 18:52:55)
标签:

杂谈

分类: 行业

 转载自 心悦向日葵)

  当前的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与西方当时相类似的环境,不仅表现为银行存款从存款类金融机构流失,而且表现为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向资金供求者之间的直接融资转变。况且中国商业银行的同质化问题严重,严重地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高。在整个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的背景下,中国当前的金融脱媒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1.银行存款从银行流出后并没有像当年的美国那样流向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而是大量流入了民间借贷市场,或者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自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股指不断创出年内新低,交易量大幅度萎缩。截至9月底,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全面亏损,其中股票及偏股型基金的平均亏损已超过17%,即使往年熊市中能够保持稳定正收益的债券型基金也大部分出现亏损。

 

相反,从浙江到内蒙古,从广东到山西,民间借贷的资金规模却在与日俱增。据20117月央行温州中心支行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统计,仅温州一地就有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中小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增长了40%

 

2.金融脱媒更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贷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脱媒”,与美国大型公司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有着明显不同。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证券市场等直接融资获得巨大发展的背景下,美国大型公司进一步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而转向证券市场融资,竞争的压力迫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将贷款的服务对象不断转向个人及中小企业,即使国际性的大银行也开始将包括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在内的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

 

而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加之国有银行对金融资源的高度垄断等因素,中国大部分银行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非常有限的贷款规模分配给了并不缺钱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不得不转向非正规的金融市场或民间借贷。也就是说,中国当前的金融脱媒是中小企业贷款从银行的“脱媒”,与美国当年大型企业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脱媒”有本质区别。

 

3.中介链条延长、官方利率与民间利率差异扩大。民间借贷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即使在金融业发达的美国也时常发生。但如果民间借贷盛行,则只能说明正规金融体系功能的缺失。实际上,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当前出现的民间融资虽然已脱离了正规银行有监管的贷款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脱离中介,即一些民间借贷并非在资金的最终供求者之间达成,而是通过“中介”将资金进行配给。

 

这些“中介”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等机构,中介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包括类似传销的“老鼠会”、担保公司、投资咨询公司的贷款,甚至银行贷款转为民间借贷,等等。在中介链条延长的同时,效率层层下降、风险不断递增。目前,中国一些民间借贷利率已远超银行贷款利率的四倍,中介链条的不断延长以及每一层中介的盘剥成为民间与官方利率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

 

中国金融脱媒催生企业泡沫的高估值

 

最近5年来,受实际利率下滑、资产价格膨胀的刺激,居民储蓄大量涌入投资市场,导致估值水平高企,企业盈利逐步上升,恰恰满足投资者对业绩增长的期望,股市进入啤酒泡沫状态。

 

日韩经验表明:在银行信贷下滑的过程中,实际经济中的投资仍然较快增长。一方面企业观察到资产具有较高市场价格(PB);另一方面,新建/重建该类资产有着便利的融资渠道和较低的融资成本,自然会导致企业倾向于过度投资,尽管盈利能力逐步下滑,但利润规模的表面快速扩张还是满足了积极投身于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的愿望。

 

因此,随着企业估值不断高企,也就加剧了脱离与盈利增长相匹配的正常水平。企业虽因盈利回落,但过度投资刺激净资产规模的膨胀,利润总体规模继续膨胀,掩盖了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滑的本质。

 

特别的,如果资金提供方缺乏对投资的风险监控,在社会高度关注以及高定价的资本市场运行的情况下,大量资金与投资收益可能来自虚拟的股权投资,造成盈利的“泡沫”。2007年的信贷与投资就十分的不匹配,实际上已经暗示了过度投资的苗头。

 

中国“政策市”抑制市场走势与行业的抉择

 

在利率政策上的犹豫,会加快狭义金融脱媒的进程。为平息资本市场资金热情而推动直接融资大幅的发展,反而推动了广义的金融脱媒。

 

再谈鈥溄鹑谕衙解潱ǘ)

 

解决金融脱媒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深化

 

金融脱媒折射出中国正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功能的丧失,其背后是因金融管制而扭曲的金融行为。金融管制的目的在于保证金融系统的稳定,但不恰当的管制会削弱正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优势,并导致金融脱媒。

 

从目前情况看,一些管制措施实际上已名存实亡,继续加强管制只能导致更大规模的金融脱媒。这不仅难以保证金融稳定,而且还会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配置成本,进而对实体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与美国等部分发达国家目前金融业过度发展因而需要加强监管不同,中国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其中服务于中小企业、农户和普通市民的“草根”金融更是极为不足。因此,解决中国金融脱媒的根本途径,是在推进金融改革的基础之上放松直至取消不恰当的金融监管: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银行存款利率上限,消除存款负利率以防止银行存款的进一步流失;

 

进一步培育服务中小企业的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降低准入“门槛”,消除银行业市场垄断,促进竞争,使银行贷款成为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主要渠道;

 

2.鼓励发展股票、债券、基金等直接融资工具,拓展投资渠道,规范市场行为,强化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同时,放弃数量型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采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以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总之,要突破单纯为稳定而牺牲效率的理念,尽可能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并按照金融体系的发展不断进行协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