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2014-06-28 13:33:21)
标签:

育儿

分类: 个人写作

http://s4/bmiddle/001tOc6gzy6K1IDNmVle3&690

关于孩子坚持学琴的几点感悟

                        /吴骏

《学前教育》杂志社约稿,20147-8月刊发

[注] 为帮助博客读者阅读正文内容,在这里发布时添加一“问答概要"。

问:您陪伴孩子学琴这么多年,为何能够坚持下来呢? 

答:被问过多次这个问题。坚持真的很难吗?有时放弃更难。如果我们认为音乐是生活的一部分,坚持"大概就不构成一个问题。就像呼吸,我们一般不需要坚持呼吸吧?最好的 坚持是从0岁开始。也许早期教育的时候,就可以把音乐教育的基础工作做完。音乐很美,我们应把审美作为学琴的目标,并一直调整围绕这个目标的手段。目标既定,手段总是有的。坚持当然是为了获得好处,但是不能为了那些马上看得见的好处——审美获益和学琴带来的智力获益是看不着的,有的要到很久之后才能显现。所以学琴是一项很长期的投资活动,家长必须有远见。不能克服困难,除去技术障碍的原因,可能有时候是因为家长短视吧。不能坚持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应试教育的干扰。集体授课制的学校教育有很多问题,经常干扰我们个人的审美活动。对于现有教育体制内的家长和孩子,我只能说:请尽最大可能坚持。怎么学琴也要坚持到上初中吧。


【正文】


学琴难度高,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坚持。但“怎么让孩子坚持学琴”“怎么激发孩子的学琴兴趣”在我看来都是假问题,因为孩子、家长和教师共同构成了学琴活动的主体,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是被“让”和被“激发”的。

 

一、早期启蒙与坚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早期启蒙做的好、家庭音乐氛围营造好的话,后面的坚持就容易得多了。

什么是良好的早期音乐启蒙呢?我认为它包括适度地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与音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即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启蒙可以和儿歌、舞蹈、阅读、母语(中文)学习、英语启蒙结合,渗透在家里、幼儿园和在社区的活动中。
   
音乐和语言具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它们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自然习得的。兴趣培养的“日程表”至少需要按年规划,而不是按“天”或“月”。在家里播放音乐,带孩子去所有能去的音乐会,与专业的音乐人士建立交往,等等,都是早期的音乐启蒙。音乐就在儿童生活里的每一天里,无需太多刻意的“开发”。

 

二、目标设定与坚持

演奏不是一切,音乐领域广大,涉及到音乐理论、作曲、音乐教育、音乐编辑、录音、音乐出版等等行业,还和多媒体技术、游戏、动漫产业交叉。所以如果孩子在演奏上表现不佳,家长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孩子仍可能在音乐的相关领域有所作为。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太高。他们认为自己在学琴中投入了金钱、时间和精力,孩子就应该在琴艺上有很大进步,甚至要求孩子向独奏专业方向发展。然而。然而,成为一流音乐家需要天赋、良好的个性以及清醒的目标感、还要运气,也许同时具备这些的人占人群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绝大多数人只能成为终生的音乐爱好者和普通的音乐从业者。

支撑长期坚持的是坚定的总目标和分解后的短期目标。学琴的总目标是提升个人艺术文化修养,感知源自中国古代或欧洲的不同文化,简单说,学琴的总目标是美育。围绕这个总目标,阶段性小目标可以是考级或比赛,但绝不能舍本逐末,在学琴路上背负过多的功利心。和其他门类的学习活动类似,学琴的过程也是求知的过程。学琴中,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坚持,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智力上的发展。

 

三、技术手段的调整与坚持

如果把学琴的总目标定在美育,坚持就成为了一种长期的战略,就像抗日战争中的持久战。方向设定合理,接下来就是不断地进行技术手段的调整——包括学习进度的快慢、教师和教程的选择、学习时间的获取和分配,等等。

    1.学琴进度

学琴进度是非常个性化的,应该以“循序渐进”为总原则,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等多种现实条件综合考虑、设定和调整。当意识到学琴速度过快,孩子表现疲劳,并有厌倦、抵触情绪时,就要放慢速度,不必在低龄段上大曲子,绝不要花大半年的时间试着学习一首过难的曲子。而是扩展曲目,接触难度相对较低,但不同风格的作品,然后花一到二个月把这首曾经极有挑战的曲子学下来。强行攻下大曲子,演奏难度比同龄人高,会得到格外的关注和赞叹,家长和教师可以得到虚荣心的满足,但孩子实质性的进步并不大,并且学习过程缓慢而枯燥,会伤害孩子的学琴兴趣,不利于长期坚持。况且一般情况下,在低年龄完成的高难度曲子,各方面的规格都不是很高,这给孩子和家长留下错误的印象,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抗挫折能力反而降低。

 

2.教师的选择

不同的教师个性迥异,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孩子在不同的学琴阶段(大的划分例如启蒙、进阶、高级阶段)也需要不同类型的教师,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启发和鼓励孩子的启蒙教师,会让孩子学琴的过程更愉悦。

 

    3.时间安排的一个常见错误与暴力胁迫

一般而言,56岁的孩子开始学琴,初期5-10分钟的练习就足够了。一年后逐渐增加到一小时。打算走专业道路的孩子最终每日的练习时间会达到2-3小时,甚至更多。一个常见错误是为了早出、快出成果,在学琴初期即投入大量的练习时间。由于孩子肌肉力量弱,端坐20分钟以上必然疲劳。弹琴需要识别五线谱并找准琴键位置,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脑力活动,而幼儿的注意力最多也就保持20分钟左右。如果孩子已经疲劳或者反感练琴,家长的强迫更易导致孩子反感。倘若如此,还不如暂时休息。

有的琴童家长面临各种生活中的压力,在孩子学琴时缺少足够的耐心,当孩子反复练习依然不能掌握某些技能时,会烦躁甚至斥责孩子。这使孩子情绪受挫,以至于一提到练琴就产生不愉快的联想,越来越害怕练琴,练琴时表现就更差。进入恶性循环后,很快就无法坚持了。有的琴童家长思想深处相信暴力的作用,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去逼迫孩子坚持学琴。这样也会出现成功个案——某些琴童甚至可以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音乐家,但这种做法获得成功的概率极低,没有可借鉴性。从社会道德上看,也不值得提倡。

 

http://s16/small/001tOc6gzy6K3woo3OTdf&690


4.正向回馈与坚持

良好的回馈与激励机制是长期坚持的关键。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包含着数量众多的评价环节——来自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任何一个评价体系未能良好建立或出现“故障”,都可能导致琴童不能坚持。

目前国内对琴童的社会评价主要是考级和各类比赛,它们的出发点很好,但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评价标准过严或者过于主观,导致琴童和部分琴童和家长心态失衡,挫伤了他们长期学琴的积极性。对音乐演奏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主观色彩,因此音乐比赛的公平性经常倍受争议,若过于在意比赛结果,可能会导致琴童一蹶不振或盲目乐观。

加入乐团或和其他伙伴一起练习,能带来归属感和支持感。目前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少儿音乐机构较少,但同龄琴童家长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并为孩子寻找演出机会,带来成功感受。

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加直接地作用于孩子的学琴兴趣,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会不断肯定、鼓励孩子,在此意义上说,是他们的坚持带动了孩子和家长的坚持。

家长应帮孩子屏蔽多种外部干扰因素,为孩子制定灵活的练琴时间表,选择每个阶段最适合孩子的教师——从启蒙到进阶,带着平和的心态和孩子一起参加考级和比赛,少抱怨、指责、挖苦、讽刺,几乎每一天都在引导、启发、保护、激励孩子,和孩子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回馈机制,作为一个迷你的忠实团队支持孩子。社会回馈、教师回馈不良的时候,这个小回馈良好,琴童就能坚持,因此这是最关键的回馈链。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童能发展出自我激励的机制,即使外部回馈不佳,也能自我坚持。但遗憾的是,目前很多琴童的学琴过程中缺少正回馈,练琴变成了一件苦差事,原本是美丽的“音乐时间”,甚至变成了亲子之间的“愤怒者游戏”。

 

四、   坚持的意义

 

国外大量研究证明:长期、有规律的乐器学习和演奏对各方面(包括智力、意志力、自我管理、社会性等等)的发展影响很大。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坚持学琴两年后儿童智力上的获益才能显现出来。加拿大一项历时多年的跟踪研究也显示,中学阶段坚持5年乐器学习的孩子,25门功课中23门的平均成绩超出了放弃音乐的孩子。这也显示了教育的规律——长期坚持并享受学习过程,才会有收获。大多数情况下,坚持很难。但如果是有价值的事情,那么就不能畏惧困难。坚持才有回报。即使没有那些可见的回报,坚持练琴何尝不是一种走向成功的好习惯呢?总之,坚持是为了获得回报,但不是看得见的回报。

 

五、家长不应向应试教育低头

 

小学低年级功课不紧张的时候,部分琴童尚能坚持每日练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每日作业写完已近深夜,练琴就需要特别的毅力和时间安排。这很考验家长和孩子的意志力和管理能力。

如果从启蒙的一般年龄6岁左右算起,坚持到小学毕业的12岁左右,已达6年。根据国外的相关研究,有规律的乐器演奏,会对儿童大脑的“硬件结构”产生积极的作用,所以,6-12岁的坚持已经是一个胜仗了。我的建议是如果能够坚持,最好坚持6年以上,直到小学毕业。

每一位“成功”琴童的身后都有一位勇于坚持、善于坚持的家长。坚持下来的,没有一个后悔的;放弃的(除去因不可抗的原因放弃的)没有一个不后悔的。

为了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请不要轻易放弃。

 http://s12/small/001tOc6gzy6K1Jc5NW30b&690

作者简介:吴骏,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硕士,译有《战争中的航母》一书,曾在建设银行和大学工作。2009年公费赴英学习,后在海默斯学院任中文教师,2011-2012 自费在英国考察私立教育与音乐教育。曾作为全职父亲陪伴孩子成长。其子吴韵喆6岁起学习小提琴,2011年考入耶胡迪·梅纽因学校,师从国际著名小提琴教育大师西蒙·菲舍先生。(全文完)


电子转载或摘引(包括微信传播)请务必详细注明出处,含作者、篇名、网址,注明“引自‘虎和虎爸’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jeffkreisler”以示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请不要对原文做任何修改。纸质媒体使用,应该事先得到我们许可,并支付稿酬。若有侵犯版权行为,我们将委托广东海派律师事务所莫俊律师全权处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