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点评】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最后更新于2019-02

(2014-07-07 12:23:34)
标签:

批判性思维

教育

分类: 个人写作

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   
作者:南桥

2014-06-04

来源:网易

 

在我们最近举办的一次培训上,我和心理学教授Bob McKelvain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学东西学得进去,有的人学不进去。我记得我们小时候老师骂学生笨的时候,会说某某的脑子就好比花岗岩脑子枪子都打不进去。小孩这样,有智商的因素。但是不是所有家长都能认可这一点,总觉得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认为自己的野心可以换算成认知能力,以为小孩只要肯用功,就能抹杀先天的智商的差异。老美好像实在一些,老早就左一遍右一遍测试儿童的智商,以便家长能够了解小孩是不是需要特殊教育,包括对高智商学生的强化教育(enrichment program). 

可是我后来发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一些分明智商正常甚至很高的成人,最终也越来越蠢。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Bob事后给我拿来一篇文章,叫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文章洋洋洒洒20多页,心理学术语过多,我后来试图通俗地再现它的大意,发现它其实是在说,蠢人先入为主地坚持早先接受的观念,什么东西都往同一个篮子里装,拒绝接受新生事物,结果会越来越蠢。换言之,那些被人骂作脑残的人,往往脑残志坚,别人说什么都听不进去,而是坚持自己先前接触到的一些观念,把脑子封闭起来,甚至把自己圈子也封闭起来,结果一些年下来,原本很聪明的人,也会变得越来越蠢。

但是这么总结可能比较简化,我花了一晚上看这篇文章,试图了解人大脑石化的奥秘,并试图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做笔记:

http://s5/mw690/001tOc6gzy6KfYvehDu94&6902016-01" TITLE="【转载 点评】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最后更新 2016-01" />


出于一个翻译的强迫症倾向,我又给翻译成了过来。谁知道,说不定我这样做可以拯救一些人。不用谢。http://s7/mw690/001tOc6gzy6KfYtg5ng46&6902016-01" TITLE="【转载 点评】人脑是怎样变成花岗岩的?最后更新 2016-01" />

从上面的描述上看,大脑是变得像花岗岩一样最后什么也吸收不进去,还是像海绵一样吸收能力超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蓄意地对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改造。人出于本能,在发现新的信息时候,会将其向熟悉的思维模式上靠,迫不及待地追求完结closure)

亦即形成一个结论,尤其是自己过去熟悉的结论。过去的这种结论,会冻结我们的思维。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将新的信息,误以为是旧信息的翻版。拥有这个倾向的人喜欢说:你说的这个我早就知道了。”“这玩意十几年前就学过了。遇到新模式也被强行放入旧模式,这样他的大脑会越来越萎缩。这种人也习惯寻找认同自己的小圈子,而对打破自己观念和思维的任何东西存有戒心。

而一个学习型的人思维开放,比较延迟下这种结论,而愿意看看新的信息中有无新的模式。如有所发现,旧的思维模式就得到了拓展,这就是学习发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些杂乱,很多前提假设在碰撞,所以一时间不可能有明确结论,所以会产生一些模糊和不确定性。学习型的人能容忍、甚至欢迎各方面信息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而不在害怕当中,匆匆回到自己旧有的、自以为安全的思维里。

这种总结,不仅仅适用于观念的接受,也一样适用于语言的学习,和形形色色的各种其他学习。比如学英语吧,为什么有的人学得好比鬼打墙,学了几年原地踏步?其原因之一,恐怕就是有无训练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开放,让新知容易进来。

好消息是,这样的思维习惯训练,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的。愿我的读者都可以这样。

如果看完此文,你说,这玩意我十几年前就知道了,我祝你幸福。没人会逼迫任何人思维开通,因为没有法律规定,谁都必须在这个新世纪生存下去。

 

Reference:Kruglanski, A.W., & Webster, D. M. (1996). 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03(2),263.  


排版整理:吴骏(虎爸爱乐


 虎爸点评:

为何真正的学习永远是少数人的事情?为何接受一个新东西 改变一个旧想法那么困难? 心理学家的一个解释是——持有者把自己持有的一个想法当作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例如一只手,一只脚,甚至是心脏,那就永远不会更换,难舍难分。解决的方法是——思想归思想,人归人,持有者需要用想像力,把自己的一个思想想象成自己身体之外的东西,例如一件旧衣服,一个旧水杯,虽然舍不得更换,但往往更换之后,自己觉得更干净,更卫生。

我把open-minded译为“思维开通”。译为“思维开放”,容易造成错解——天马行空那样开放,不着边际。“思维开通(open-minded,名词是open mind)”指的是:思维形成良好的通路,运转流畅,并且能触类旁通、一通百通。开通的反面就是死结,死循环,绕不出来。心理学对此也有研究,叫做“自我证实偏误Confirmation Bias”,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对的,永远不会想到自己错了,自说自话,完全忽视相反证据或不同证据之间的矛盾之处。也翻译成“证实偏见”。

对于思维僵化封闭,英文有rigid。中国民间俗语里和“花岗岩脑子”类似的说法有“油盐不进”、“榆木疙瘩脑袋”。南京话里有个比较粗俗、有一定的羞辱性的俗语:“脑子有屎”。什么是脑子里的“屎”?呆板的、固定的、冻结的、硬邦邦的、教条化的、模式化的、先入为主的、无兼容性的、无法再加工的、令人反感的东西。僵化思维的所有特征都和“屎”类似。此“屎”可以存在于任何人(包括我:) )的脑袋中。这是“粗话里的智慧”。顺便说一下,榆木疙瘩的颜色和外形还真的很像shit。

“思维开通”的思维训练理论上大部分人都能完成。但现实中需要良好的优秀的教师进行良好的引导,并且需要训练者的自觉配合和自我训练。理想状态下,婴幼儿时期就应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有多种游戏可用来帮助儿童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一定要留意观察、虚心听取高智力者的言论和意见。

长期、多次装傻可能变成真傻,因为大脑在进行自我“傻化(思维封闭)”训练,这是思维开通训练的“反训练”。

一些顽固不化的人,采取的是“不可知”和“唯我论”的论调。例如:“你怎么知道是真是假呢?”你的证据是什么呢?对方正在提供事实和逻辑的证据,他视而不见。或者:“是真是假又如何呢?”“那又如何?”或者,采用“一招鲜”的“中庸”——“有些事真相不真相,没必要去扯太清,抓住关键就行。”至于何为“必要”,谁的必要?到什么程度算“清”?何为“关键”,谁抓?如何抓?怎样算是“行”,一连串的问题他都无法回答。一招鲜的“中庸”说到底,还是夹杂了一些“功利主义”的不可知。

还有一些顽固不化的人,分不清楚“前提”,“假设”,“条件”等等概念(大概和少儿时代没有把数学精神领悟透彻有关)。你和他说假设,他当作结论;你和他推理,他还是当作结论;你把材料,事实,逻辑证据,一个个给他看,他还是直接找你要结论。总之,就是死咬现有结论(原来的认知)不松口。他的思维好像是单线条的(从A到B),其实是自我封闭的新东西进不去的圈

对儿童长期、强行地灌输,是对儿童进行思维摧残。还是要帮助儿童从小发展基本的推理能力。重复在学习中是必要的,但“长期大量重复性记忆活动的长期效果”让人怀疑。

作者挺幽默的。要生存,就变得聪明一点。要聪明,就留意事物之间的差别。找不同,别把什么都当成“一样儿的”。非常好的一篇小短文!值得向所有人——不——所有想进步的人推荐。建议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研读论文Motivated closing of the mind:" Seizing" and" freezing"的原文。谷歌可以搜到包含该文全文的pdf文档。

最后回到我们的传统智慧,四绝“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共勉!

吴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