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不同关系的最佳处理(第二版)

标签:
人类关系 |
五种关系,五层次通心
——人类不同关系的最佳处理
人类的关系错综复杂。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注定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都会有处理关系的困惑,不是这种关系,就是那种关系。那么有没有一个原则,可以使我们活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大道至简,便于我们一以贯之呢?我认为有。这就是全人心理学的核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通心”。
一、人类的五种关系
这五种人际关系是:
1、和谐关系;
2、弱互利关系;
3、一般关系;
4、利益相争关系;
5、敌对关系。
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五个层次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相互关联,它们可以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它们之间的连接在于:
4、对于这五种关系,最佳的处理都是“通心”的行为,即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行为:
(1)清晰自己,即清晰自己的立场、情绪和状态。
(2)换位体验,即尽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到对方的情绪与状态。
(3)有效影响,即通过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态度、方式来影响对方。
4、从第1关系到第5关系,理想的通心结果,即达成“双赢”的结果的可能性和程度递减。
二、人类不同关系的通心策略
这一层次的和谐关系常常在比较理想的亲密关系、服务关系、合作关系、慈悲关系等中体现出来。在这样的关系中,其交往行为相对容易产生通心的行为,达成互利、双赢,甚至多赢。
更具体一些,“和谐关系”包括:
2、合作关系。常常是由于有团队而形成的关系。即与他人进行合作,一起去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需要大家协同工作,有明确的分工,其结果应该是大家悦纳的。例如,在奥运会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关系。
例如,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体现出来的关系。女排的教练、队员,她们在场上场下,都有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3、服务关系。即直接对他人进行某种服务的关系,它是为了直接满足被服务者的某种需要,自己也获得相应报酬。服务者的这种对他人进行的服务,具有帮助性的效果,同时也是他自己所追求的。尤其是对于契约清楚的服务关系。
4、慈悲关系。即至少有一方具有高境界,与他人建立的,在不需要任何报酬、回报,对他人有益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关系。
例如,佛教、基督教等宗教人士的行为,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公益行为,体现出来的与受助者的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们的行为常常充分地体现了“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或者说,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最完整的存在。具有“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的关系可以看成是人类发展的方向。社会的进步,应该尽量促进这些关系的增加、巩固和扩展。
这一层次的关系不仅相对容易实现互利的效果,而且相对容易实现“强互利”的效果。所以,这些关系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称为“强互利关系”。
在这个层次,达到的最好的通心的状态或者结果可以借用“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肝胆相照”等来表述。
(二)二级通心:“弱互利关系”的通心
这一层次的“弱互利关系”,常常是在一些一般的朋友关系、远亲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邻居关系中体现出来。如果这些关系中,双方有过你来我往,投桃报李的行为,但关系还并不是很亲密、亲近,涉及的利益还不是很大,就可以称为“弱互利关系”。
“弱互利关系”之所以“弱”,是因为缺乏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一样的契约、血缘等的约束和激励。它的亲密程度、友好程度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转化为上一层次或者下一层次的关系。在这一层次中,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是适用的。
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微信群,QQ群,如何看待这些交流方式?在这些群里,大家一般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一般来说,这与大街上互不相干的路人有一点区别,至少对于建群者,应该是抱有“弱互利关系”的心态,至少期望从中发展出一些“弱互利关系”。其道理很简单,你为什么要建群呢?难道不是为了自己获得某种利益吗?但是,如果你没有互相获益的心态,你是不可能达到获益的目的的。所以,对于建群者,多少应该有一定的服务心态,为大家提供某些方便、利益,这样你建的群的人气才可能旺盛,才可能达到你的目的。当然,对于加入者,则最好至少也有“互利”心态,不要一心只想去索取。在一些心理学群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入群者抱着享受服务的心态,对于群主、管理人员以及群友有不适当的要求,或者全然不顾群规,一进去就发广告等。
活在社会中,我们常常有大量的关系属于一般关系,它们没有明显的、比较大的利益冲突,也没有竞争需要,例如,一般的邻居、熟人、同事。
尽管在这一层次,其关系也可以向上向下的方向转化,但转化的成本相对较大,所以人们常常采取保持现状的策略。
西方有格言:好邻居不如好篱笆。这里的篱笆、墙,指的是人际关系界限。人际关系界限的清晰,正是通心的结果。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说的也是人际关系的界限问题。如果没有什么需求,就不要纠缠。这样,一旦有什么需求,也比较容易产生互利。
这一层次的关系,常常也发生一些波动。在一些情况下,常常需要主动运用通心的黄金三要件。这一层次关系的通心结果是和平共处,相处和睦、友好。
人们常常把“与人为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人抬人,无价宝”“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看成是这种关系的处世之道。
(四)四级通心:利益相争关系的通心
这一级的通心,是由利益冲突关系决定的。从这个利益相争这一层次开始,越过了一般关系,进入非和谐关系。
在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冲突”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例如,美国社会学家伦德尔·柯林斯在专著《冲突社会学:走向一种解释的科学》中提出了八个公设:“1、每个个体构造他自己主观现实。2、个体的认知是在社会沟通中构造起来的。3、每个个体都具有影响他人主观现实的能力。4、每个个体都力图在他自己和他所接触的他人可得到的资源所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主观地位。5、每个个体都对自己最擅长的方面予以最高评价,并且尽可能地表现和谈论它。6、每个个体都追求那种能够给予他最高主观地位的社会接触,避免那些他只有最低社会地位的接触。7、在个体的资源存在着差异的地方,社会交往必然包含着在定义主观现实权力上的不平等。8、在存在着不同权力而又不能够直接撤出的场合,必然酝酿着冲突。”《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0页。)
伦德尔·柯林斯广义八个公设的论述,对于理解这一利益相争层次的关系是有用的。他指出了人际冲突的一种动力机制。
利益相争关系是属于非和谐关系。它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优势、控制,获得自身的利益,获得竞争的胜利等,它不是为了双赢、多赢,而是单赢。例如,竞争关系、利益冲突关系、对抗关系、敌对关系等。敌对关系是非和谐关系中最严重的一种,我们把敌对关系划入下面一个层次。
……
敌对关系是人际关系中冲突性、不可调和性、对抗性最强的一种关系。敌对关系最严重的形式是战争。
一般来说,尽管竞争性的、利益冲突性的、对抗性的交往的主要目的都不是达到共赢,而是单赢,而是为了保证、维护、争取、扩大自己的利益。而在战争中,其目的更是为了战胜对方,使对方让步、屈服甚至消灭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通心的黄金三要件”应该怎样运用呢?
通心的第一个要件“清晰自己”,可以说没有任何变化。通心的第二个要件“换位体验”,除了内容没有任何变化之外,其实施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例如,为了了解对方的情况,使用间谍。第三个要件“有效影响”:“以对方能够接受,甚至乐意接受的方式来影响对方。”在一些情况下也要发生变化。在战争中,即使也有可能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某些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一般来说,第三个要件就要变为“有效行动。以对方难以对抗,甚至无法对抗的方式来战胜对方。”即“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置对方于死地”等。
战争有极大的风险。因为对方也会千方百计用你不能反抗的方式致你于死地。所谓“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战争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战争即使取得胜利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即使是赢家也会有重大损失。
光是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战争并不是敌对关系的最佳处理,敌对关系的最佳处理,是使其上升,上升到一般关系,甚至弱互利关系,至少是利益相争关系。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有暴力冲突乃至战争?有地缘上、政治上、经济上、民族上、文化上等诸多原因。这不是本书详细探索的主题,但从通心理论角度看,至少包括沟通成本过大,无法进行非暴力性质的沟通,导致难以维持既有的关系,导致关系恶化。
美国戴维·迈尔斯所著《社会心理学》,是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美国戴维·迈尔斯该书在论述“战争与误解”的主题时引证说:2004年,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拉尔夫·怀特“在他97岁高龄时发布了一篇顶尖文章,总结了他之前由于误解而引发战争的研究分析(1968,1984,1986)。在回顾了上个世纪的十场战争之后,怀特报告说每场战争至少存在三种误解:低估对手的实力,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特别是把对手妖魔化。他观察到,低估对手的实力使希特勒有胆量去攻击苏联,日本有胆量攻击美国,美国有胆量介入朝鲜和越南战争。而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把对手妖魔化是战争的标志。21世纪初期,美国和伊拉克在谈到战争时,他们双方都认为对方是‘邪恶的’。对乔治·布什来说,萨达姆·侯赛因就是一个‘凶残的暴君’,是一个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来威胁这个文明世界的‘疯子’。而对伊拉克政府来说,布什政府就是‘邪恶帮派’(Preston,2002)。”(【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拉尔夫·怀特总结的这三种误解,即“低估对手的实力,把自己的动机和行为合理化,特别是把对手妖魔化”,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来看,不外乎都是有意无意没有做到“清晰自己”和“换位体验”。
“真相不会出现在如此冲突的观点之间。在思考他作为和平心理学家的一生时,怀特总结道:‘有效感知是对抗仇恨的解药。’同理心——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觉——是‘阻止战争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理心可以避免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因误会而导致战争的危险,使他们倾向于不打仗。’” (【美】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489页,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等译,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年。)
值得注意的是,拉尔夫·怀特在这里谈到了“同理心”。它大致对应于“通心黄金三要件”的“换位体验”。如果说“同理心”是战争决策者必备的能力的话,更准确和完善地说,高“通心力”是战争决策者必备的能力。
高通心力,常常是作为具有“大我”的政治家的特征。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正能量的政治家应该在保证本国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对他国体现出更多的“通心力”。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更有效的沟通的渠道,保持对他国清晰的了解,并且使国与国的关系尽量往好的方面转化、层次上升。
在一个社会中,负面情绪宣泄的渠道越多,冲突则可以减少。控制和压服表面上可以暂时缓解冲突,但实际上却是把冲突内化为内在的势能,最终无法消除冲突,反而会使冲突以恶性的、难以控制的形式表现出来。冲突的掩盖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心理的扭曲。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一旦社会出现某种缺口,压抑的冲突就会以不可控制的方式爆发出来。
三、人类关系的转化
在夫妻关系中,夫妻有可能冲突,甚至演变为离婚大战。亲密关系下滑为一般关系,甚至下降恶性的利益相争关系。最后甚至反目为仇,走上法庭,诉诸法律。
在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在竞选时是利益相争关系,甚至带有火药味,几近甚至已经是敌对关系。选举结束,希拉里主动改善关系,向特朗普表示祝贺,其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暂时转为一般关系。特朗普也回了话,听起来是另外一种感觉了(当然,他说那些话的时候,更重要的通心对象是民众)。
人类的关系不断地在发生变化,关系变好或者变坏。关系的转化,变好或者变坏,可以是有意识的。关系变好,一般是指关系从第五到第一之间,从低层到高层的转化。关系变坏,一般是指关系从第一到第五之间,从高层到低层的转化。
由于人的有限性,人的能量的有限性,通心需要付出成本,人类的关系的转化都是具有极大局限的。
人类的一级和谐关系是最理想的人类关系。从个体来看,随着个体的成长,心理健康的水平的提升,通心力的增强,其和谐关系也会增加。那么,作为人类总体来说,也可以说具有这样的趋势,也具有一个总体健康水平提高的问题。可以说,大卫·霍金斯的能量级别理论就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人类和谐关系的增加,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每一次具体的交往中,人类关系中的每一种关系的增加,都至少意味着其他关系暂时的减少。但是,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以后只会存在某一种关系。和谐关系与其它四种关系长期共存的,是长期的,我们研究共生,就是要研究其演变。
人类的五级敌对关系,显然是可以减少的,如果要完全消除,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至少还有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低层的关系向上转化,越是向更高的层次转化,越是困难。但是,关系的越级转化,例如,从五级的敌对关系转到一级的和谐关系,也不是没有可能,正如俗话所说“不打不相识”。原来是敌人,可以变成友人甚至亲人。
以上这些情况,也是“共生”的理念存在的价值。
四、关系转化的底线与上线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必须要了解在一种特定的关系中,你和对方的底线和上线是什么。
所谓“底线”,是指在一个人际关系中,如果任何一方越过了这条界限,就会破坏这种关系,使得这种关系向下转化、降级、恶化。
从通心的黄金三要件看,弄清楚自己底线和上线,是成功地做到了清晰自己;弄清楚对方的底线和上线,是成功地做到了换位体验。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不同的关系?为什么人们会认定某人是自己的亲密关系、弱互利关系,而不是一般关系?为什么人们会认定某人是一般关系,而不是亲密关系?等等。
决定人们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本书对此只提出一个大体的看法,不做详细探讨。全人心理学认为,就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有两个:
1、需要满足状况。关于需要满足状况,全人心理学采取的参考构架,是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人需要层次论,即人类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超越需要、大我实现需要。这七种需要的性质是类本能的,也就是说,它们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但它们的呈现以及满足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文化等因素。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其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七种需要展开的,而它们的满足,又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制约。
2、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们的这“三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人们因相同而连接”,“三观”在很大程度上也维系着人们的归属感、自尊感。
处理好人类不同关系的原则,最根本的就是通心。面对人类的不同关系,首先要有相应的通心策略。但有了相应的通心策略之后,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关系的变化和转化问题。
关于人类的五种关系,全人心理学有以下看法和价值取向:
1、敌对关系是人类共生、共同体以及生存质量的威胁,人类应该为消除敌对关系而做出努力。全人心理学对此有一个重要理念和信念: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通心成本过大,来不及或者暂时没有缘分让关系向上转化的“朋友”。
2、人类应该尽量减少恶性的利益相争关系。
3、人类的个体都应该有一定的亲密关系。
在现实中,大量的是这一类情况:男女谈恋爱,经常分不清楚。某女遇到一个男的,他很帅,也善于表达,她很喜欢他,那个男的不过是经济上有需要,主要是把她当作利用对象而已。男的不断地向她借钱。她居然为此付出了200万元的代价!
1、当事人的能量层级和状态;
2、当事人的需求满足状况;
3、当事人通心力的大小。
等等。
一般来说,按照大卫·R·霍金斯的能量层级理论,一个人达到了“中立”(标度值250),需求满足达到了尊重需求作为“优势需求”以后,才容易做到保持关系不下滑,并且向上转化和提升的能力。
例如,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父母的能量层级在“中立”以下(或者需要满足状况停留于归属需要),经常处于愤怒、抑郁、无奈、恐惧、欲望等状态,他们就会处理不好夫妻关系乃至亲子关系,致使本来应该是和谐关系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下降为一般关系,甚至是利益相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