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2018-04-01 07:40:30)
标签:

马斯洛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前言:今天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诞生110周年,特此从新书《大我实现之路》中摘录一段,以示纪念。——许金声

如何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一、衡量人格理论价值的六条标准

       早在我国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管仲就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的这一思想,已经具有现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一些元素。但这只是他对管理国家,对社会和人民生活的一种观察和洞见,它与有着一定心理科学依据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不同的。

      马斯洛认为,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最主要是由临床经验直接导出的。……这个理论符合詹姆士(James)和杜威(Dewey)的机能主义传统,并且与韦特海默(Wertheimer)、戈尔茨坦(Goldstein)和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以及弗洛伊德(Freud)、弗洛姆(Fromm)、霍妮(Horney)、赖希(Reich)、荣格(Jung)和阿德勒(Adler)的心理动力学相融和。这种融和或综合可以称为整体动力理论。”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18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以后,一方面不断得到引用、引证、应用,一方面也不断地遭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尽管有的批评者试图提出更好更完整的需要理论,但迄今仍没有一种需要理论能够取代它的位置。可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已经经历了一定时间的考验、具有相当重要价值的心理学理论。

如何看待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不同看法。例如,从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的立场,或者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会认为他的理论缺乏精确性和可验证性,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哲学。

美国心理学家雷克曼(Richard  M.Ryckman1937519- 20171026是著名美国心理学教科书《人格理论》的作者。他在此书中提出了一个衡量人格理论的六条标准或者六个维度。他的这个理论被广泛引用。

这六条标准或者六个维度是:

1、涵盖面(comprehensiveness)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能够在多大范围内解释有关人的事实、现象以及有关资料。

2、简约性(parsimony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应该以尽量少的概念和尽量简约的方法来解释各种不同的现象,把不必要的重复、自相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

3、精确性(precision)和可测试性(testability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所提出的概念具有相当的清晰度和精确度,容易测量,能够推导出新的假设。

4、实证效度empirical validity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应该在经验中得到证实。好的人格理论应该对人的行为具有预测力。

5、实用价值(applied values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应该得到实际的应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带来一定效益。

6、启发价值(heuristic values

它是指一个人格理论应该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励、帮助其他理论或者观念等的产生。

(参阅美国雷克曼《人格理论》(Theories of Personality),2003年,美国。)

 

这六条标准或者六个维度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思想方法,启示我们如何使一种理论更加完善。

如果用这六条标准来衡量,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在精确性和可验证性等方面的确有一定明显的不足,但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研究主题决定的。对于人的动力结构等课题的研究,应该有与传统科学研究范式不同的标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启发价值、实用价值、简约性、涵盖面等方面是相当突出的。相对于同一领域的其它理论,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还可以按照以上六条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改进。在本书中,我仅准备就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一些重要的、但不够清晰的地方做一些探讨。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我尝试运用诠释学的一些方法。

按照我国台湾学者傅伟勋的说法,创造性的诠释学认为诠释可以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实谓”层次,即原典实际上说了什么话,为诠释得展开提供较为真实可靠的材料。第二是“意谓”层次,即原典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或它所说的意思到底是什么),通过语义澄清、脉络分析、前后文意的贯通、时代背景的考察等功夫。尽量“客观忠实地”了解并诠释原典的意思,探问其意向、意指如何。第三是“蕴谓”层次,即考究原思想家可能要说什么(或他所说的可能蕴涵的是什么)。这一层面已跳出文本本身,而进入所谓“历史意识”的领域。第四是“应谓”层次,即追究原思想家本来应当说些什么(或诠释者应当为原思想家说出什么)。到这一层面。诠释者的洞见和诠释的力度已完全穿透了原有思想结构的表层,而掘发出更为深刻的内涵,从中显现出最有诠释理据或强度的深层意蕴和根本义理。第五是“必谓”层次,即思虑原思想家现在必须说出什么(或为了解决原思想家未能完成的思想课题,诠释者现在必须践行什么)。“必谓”层次最能体现诠释学的创造。(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通心的理论和方法》)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缺乏精确性吗?

 

对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一个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认为它缺乏精确性。例如,有的文献批评马斯洛,说马斯洛没有指出低一层的需要究竟要满足多少,高一层的需要才能够出现。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雷克曼就认为:“在下一个较高的需要出现之前,一个人必须体验到多少满足,马斯洛对此缺乏精确的说明。”(雷克曼《人格理论》,2003年,美国。)

    关于需要与需要之间满足的互相影响,马斯洛其实曾经明确指出,优势需要的更替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需要层次中的其他需要的满足状况仅仅是其中一个因素。

我们在上面曾经引证马斯洛的这样一段话:“关于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这一观念,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仅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等等。”在需要层次系列中的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这样,正是由于人的行为决定于很多因素,需要满足状况只是其中一种。

再从马斯洛“类本能”这一概念来看,正是由于基本需要的性质是类本能的,它们在满足的过程中就更受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需要的满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所谓“在下一个较高的需要出现之前,一个人必须体验到多少满足”,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它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优势需要的更替只取决于一种因素,就是前一种较低的需要的满足状况。或者说,如果我们把优势需要的更替看成是“函数”,它的因变量只有一个,即前一种需要满足的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新的优势的需要的出现,取决于很多因素,前一种需要满足的情况,只是其中一种。也就是说,即使能够精确地说明一个人“体验到多少满足”,我们还是无法预知下一个较高的需要什么时候出现。

正是在《动机与人格》的第二章,马斯洛又接着讨论了“需要层次中的例外”的情况。他列举了一些例外的情况。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认为,人的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是三种基础的能力素质,它们的存在和表达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具有重大影响。简单说,一个人的三种人格力越是强大,对人的需要满足状态的影响就是越大。例如,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人的人格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超越低级需要的匮乏追求高级需要。(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人格三要素》)从人格三要素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只是单纯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不能够解释的情况。

马斯洛指出:“对于有些人来说,自尊似乎就比爱更重要。层次序列中的这种最普通的等级颠倒通常起因于这样一种观念的发展:最有可能获得爱的人是一些意志坚定的人或者有权威的人,他们令人尊敬或者敬畏,他们充满自信或者敢做敢为。因此,缺乏爱并且寻求爱的人可能竭力表现得具有进攻性和自信心。然而实质上,他们寻求高度的自尊以及自尊在行为上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为了自尊本身,不如说是将它作为达到一种目的的手段,他们的自我表现(self-assertion)是为了爱,而不是自尊本身。”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意志坚定”“充满自信”“敢作敢为”等的人,他们更能够超越爱的匮乏而追求自尊。这些人,也是意志力强大的人。

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些显然是天生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的创造驱力似乎比其他任何一种反向决定因素(counter-determinant)都重要。他们的创造性的出现不是作为由于基本需要的满足释放出的自我实现,而是作为不顾基本需要满足的匮乏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4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天生具有创造性的人”,可以归为智慧力强大的人。当然,智慧力,乃至意志力、情感力的强大,除了先天的因素外,还有后天的因素。

马斯洛指出:有一些人具有高尚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他们“会成为殉道者,他们为追求某个理想或价值可以放弃一切。”他们“对于不同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他们能够抗拒公众舆论的潮流,能够为坚持真理而付出个人的巨大代价……”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5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所说的这些人,显然具有突出的情感力、意志力,甚至包括智慧力。

马斯洛指出:“有一些人的志向水平可能永远处于压低或者压抑状态,也就是说,在层次序列中占劣势的目标可能干脆被丢失,并且可能永远消失,结果,这个在一种很低的生活水平上度日(如长期失业)的人,可能在余生中继续仅仅满足于获取足够的食物。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5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所谓心理变态人格是永久丧失爱的需要的另一个例证。根据掌握的很多材料来看,这些人从生命的头几个月开始就缺乏爱的哺育,现在已经永远丧失了爱的需要和给予爱的能力以及接受感情的能力(就像动物因出生后并未立即锻炼而丧失了吸吮或者啄食的反应能力一样)。”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5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所说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属于后天造成的心理病态。它们都是可以改变的。在我的心理咨询,或者说“通心辅导”的实践中,遇见过好些这些的案例。经过调整,他们的情况可以大大改变。从人格三要素理论来看,他们的三种人格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接下来,马斯洛在第三章《基本需要的满足》中,又说到:

“满足理论明显地是一个特殊的、有限的或不完整的理论。它不能单独存在,不具有独立的合理性。至少,只有与下列理论结合,它才可能是合理的:

 

(1)     挫折理论;

(2)     学习理论;

(3)     神经症理论;

(4)     心理健康理论;

(5)     价值理论;

(6)     约束理论;

等等。”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2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我所提出的“人格三要素”理论与上述六种理论都有一定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看成是这六种理论的一种整合。(参阅《全人心理学丛书》之《人格三要素》)

摘自许金声《全人心理学丛书》之《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论》(长春出版社待发表)

如何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1908,4,1——1970,6,8)

(下为《光明日报》1986年发表的许金声文章《谈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如何更客观、全面地看待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