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势需要”——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关键

(2018-04-01 07:32:22)
标签: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分类: 活出最佳状态

   (前言: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是世界伟大的心理学家,心理学第三思潮,即人本心理学的主要奠基人和主要发言人。今年6月8日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日。马斯洛心理学深刻地影响了心理学研究,强化了关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取向。他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在经济、政治、管理、教育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提出一些概念已经超越了心理学界,进入了大众语言,例如像需要层次、自我实现、优心态管理、高峰体验等……马斯洛的心理学思想,属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为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我们从201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论坛”,今年的论坛已经是第十一届,将于6月8日——6月9日在广东惠州市惠东县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举办。为纪念马斯洛,此届的论坛的主题确定为马斯洛心理学与健康心理。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参与。(详见有关信息 )我研究马斯洛心理学较早,而且受益良多,我在今年6月8日之前,我都将陆续发表关于马斯洛心理学研究的文章。欢迎心理学界,以及社会各界有兴趣的朋友们批评指正!——许金声。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关键概念:“优势需要”》

 

关于“优势需要”的问题,对于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所揭示的人的动力结构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不懂得什么是“优势需要”,就还没有真正搞清楚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说的需要的更替究竟是指什么。

马斯洛在谈到“需要层次的动力学”时指出:在低级需要满足之后“……其他(更高级的)的需要会立即出现,这些需要(而不是生理上的饥饿)开始控制机体。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了,依次类推。我们说人类的基本需要组成一个相对优势(prepotency)的层次,就是指这个意思。

       这句话的一个重要含义是:在动机理论中,满足成为与匮乏同样重要的概念。因为它将机体从一个相对来说更强的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从而允许更加社会化的目标出现。生理需要以及它们的局部目的,在长期得到满足时,就不再是行为的活跃的决定因素和组织者了。它们只是以潜能的方式存在,即,如果遭受挫折,它们会再次出现,并控制机体。然而,已得到满足的要求(want)就不再是要求。机体的控制者和行为的组织者只能是未满足的需要。如果饥饿得到满足,它在人目前的原动力中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这种说法可以表述为一个在后面要加以更详细讨论的假设:正是那些某种需要一直得到满足的人最能忍受将来这种需要的匮乏,而过去一直被剥夺了这种对需要的满足的人对于目前需要的满足的反应则将与他们不同。”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20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从人类的需要来研究人类的动力结构。它所讲的需要层次的变化、发展、上升、更替究竟是什么意思?

有不少心理学书籍在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时候,都认为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的更替”,即‘一种需要满足之后,更高的需要产生的问题。例如:

 

“人的需要形成一个阶梯,在较高需产生之前,必须先满足较低需要。”[ ()布恩:《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第272页,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彭聆龄:《普通心理学》,第32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在需要等级中,某一水平的需要至少部分地得到满足,才会萌发下一水平的需要;因此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者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孟昭兰:《普通心理学》,第3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这些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它们没有准确地表达出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应该有的意思。当然,在这里马斯洛也有部分的表述的清晰度不够的责任。从诠释学的“实谓”的角度看,马斯洛在论述需要之间关系的时候,在不少地方本身就含混不清。下面是他在《动机与人格》中的一些说法:

 

“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后,又有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emerge)了,……”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21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如果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很好地得到了满足,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会产生,……”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26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人类动机生活组织的主要原理是基本需要按优势(priority)或力量的强弱排成等级。给这个组织以生命的主要动力原则是:健康人的优势需要一经满足,相对弱势的需要便会出现。”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2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级的需要出现。”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43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上面的这些表述,容易使人认为需要层次论所讲的动力结构的变化是“需要”的更替。而需要的更替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解,即一个时候只有一种需要存在。马斯洛对于自已的表述问题是有觉察的,他在另外的地方有更精确的说法。下面是他关于需要之间关系的更好的表述:

 

“如果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需要相继产生。这个说法可能会造成这样的虚假印象:一个需要必须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下面的需要才会出现。事实上,对于我们社会中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其全部基本需要都部分地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要想更加真实地描述这个层次序列,就应该在这个优势层次序列中逐级减小满足的百分比。例如,为了说明情况,我可以任意假定一些数字,也许一般公民大概满足了85%的生理需要、70%的安全需要55%的爱的需要、40%的尊重需要、10%的自我实现需要。

至于说到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prepotent needs)满足后出现这一观念,这种出现并不是一种突然的、跳跃的现象,而是缓慢地从无逐渐到有。例如,如果优势需要A仅满足了10%,那么需要B可能还杳无踪影。然而,当需要A得到25%的满足时,需要B可能显露出5%,当需要A满足了75%时,需要B也许显露出50%,等等。”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6页——37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还说:

“我们的一般需要通常是在优势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满足问题因而在动机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或者组织作用。”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9页,许金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马斯洛在上述说法中,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类本能”和“优势需要”(prepotent needs)的概念。所谓“类本能”(instinct oid),是他自己创造的一个词汇。它是在本能((instinct)之后,加一个后缀“oid”而构成。“oid”的意思是类似的、相像的、相近的等。马斯洛关于“类本能”的概念,是很有用的一个假说。基本需要是一种类本能,这意味着它在先天上有人种遗传的基础,但它的表现和满足要取决于后天的文化和环境。“类本能”这一概念也表明了基本需要的满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上面的表述中,需要与需要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马斯洛提出的“优势需要”这一概念,在《动机与人格》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也没有一个严密的定义,但它对于理解需要层次论十分重要。根据马斯洛著作的上下文,所谓的“优势需要”应该这样来理解:人同时存在多种基本需要,但在不同的时候,各种基本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支配力是不同的,在所有的基本需要中,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的需要就是“优势需要”。如果某一种需要成为“优势需要”的时候,它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具体的动机,浮现在人的意识中,人的大量的行为开始聚焦于满足这一需要。在这个时候,其它基本需要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的。

      综上所述,如果从“意谓”的角度看,对马斯洛的表述进行改进,我们可以说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讲的是“优势需要”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对于“优势需要”的理解,还可以参考肯·威尔伯关于进化和成长的思想。进化和成长的过程既是“超越”又是“涵括”。需要满足是一个成长过程。把需要层次的上升只理解为“超越”或者“涵括”都是错误的。例如,当个体的优势需要上升到安全需要的时候,他的需要满足状态超越并且涵括了生理需要。所谓超越,是指他的生理需要已经不再占优势了。所谓涵括,是指当个体在满足需要的时候,他不仅能够满足安全需要,而且能够满足生理需要。只不过现在他在满足需要的时候,已经不用在生理需要上花费时间,而是把精力集中在安全需要上。同理,对于其他需要也是一样。

 马斯洛说:“爱因斯坦在他的晚年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是靠了他的妻子,靠了普林斯顿,靠了他的朋友们等等。爱因斯坦免于面面俱到做到自我实现,是因为许多事情有别人为他代劳。如果把他抛到荒岛上,单独地,他也许还能有戈尔茨坦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即‘在环境容许的条件下尽他的所能’,但是,无论如何,这不是爱因斯坦已经达到的那种专门化的自我实现。或许,在那种情况下,自我实现根本就不可能,他或者早就死了,或者由于自己的无能而深感懊恼和自卑,或者退到匮乏性需要满足的水平上。”这段话,也可以采用优势需要的概念来理解。当爱因斯坦追求自我实现的时候,他的其他需要并不是消失了,而是处于一种维持状态。他之所以能够把精力放在自我实现和科学研究上,是因为那些更低需要的满足已经不成为问题,他已经建立了满足这些需要所必需的支持系统。

 “优势需要”——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关键

马斯洛在办公桌前。

“优势需要”——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关键

(注:该图为经过充实和发展后的全人需要层次论的图示。关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流行的金字塔式的表达方式,不能够精确地表达“优势需要”的含义以及各需要之间的关系。)

“优势需要”——理解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一个关键

  流行的需要层次的金字塔图。容易引起误解。

——摘自许金声《全人心理学丛书》之《大我实现之路——全人需要层次论》(长春出版社待发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