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将取代很多职业,心理咨询师呢?》
据全球创新论坛介绍, BBC分析了365个职业,发现最不可能被机器人淘汰的职业中,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居于第三名,被取代概率只有0.7%。第一名是酒店管理者,被取代概率是0.4%,第二名教师,0.4%。
在最容易被取代的职业中,打字员,被取代概率98.5%。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员曾经也是一份很有搞头的工作。而今,凭借“打字”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职业也就是速记员了;但可以想见的是,等到语音识别技术普及的那一天,速记员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会计,被取代概率97.6%。与技能基础,且日薄西山的电话推销、打字不同,会计这样一份要求不算低,职业前景也被社会主流看好的职业竟有高达
97.6% 的几率被机器人取代,着实令人意外。但细究来说,会计工作的本质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内部存在着严格的逻辑要求,天生就要求
100% 准确,从结果上来看,机器智能操作的优势的确明显。而事实上,就在今年,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的德勤、普华永道和安永都相继推出了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给业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
保险业务员,被取代概率97.0%。另一个已经开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行业是保险业。去年,包括平安保险、泰康在线、太平洋保险、弘康人寿、安邦人寿、富德生命等在内的多家险企已将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业务上,目前主要应用于售后领域。但业内预测,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替代销售人员,成为个人保险智能管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月,日本富国生命保险用
IBM 的人工智能平台 Watson Explorer 取代了原有的 34 名人类员工,以执行保险索赔类分析工作。这 34
名人类保险业务员就此成为了“机器人抢我的饭碗”大军的一代先驱。
银行职员,被取代概率:96.8%。除了单调、重复,“低效率”也是造成某些职业被自动化取代的一大因素,比方说银行职员。其实现代人挺习惯排队的,排地铁排挂号排奶茶排鲍师傅都不在话下,即便如此,在银行办业务时排的漫漫长队还是足以击溃一个文明人的忍耐底线。虽说当下市面上出现的所谓“银行机器人”在实际功能上依然以卖萌为主,但在切实的需求面前,银行职员被机器人取代的确是可以被预见的事情。
BBC认为,之所以心理医生(应该是心理咨询师)被取代概率只有0.7%,是因为机器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绪,但依然可以学会用某些方法来处理与情绪有关的问题,就好像不理解“什么是诗”的机器依然可以写出不错的诗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机器确实可以胜任心理咨询的工作,因为心理咨询原本就建立在这样一种信念之上:人类的情绪可以被有效地处理。然而有些时候,急于处理问题恰恰是造成问题的原因。机器无法处理这样的悖论,而习惯了机器思维的人类同样无法处理。只有同样生而为人的心理医生才有可能跳脱这一思维悖论,让问题本身变得无关紧要。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微信群刚刚就这个问题进行议论。
曲阜师大(某副教授):“心理医生即使被取代了也保留通心学派的。”
我说:心理咨询被取代的概率仅仅是0.7%,反过来说,这也就是,心理健康服务业现在还是朝阳产业的原因之一。
阿峰:不是说有可能造出懂得情感计算的机器人吗?
舒馨心理咨询:人类的情感是机器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模拟的。
我:即使能够被模拟,新的、复杂的情绪又会产生,又通不了。
曲阜师大(某副教授):@阿峰 那更离不开通心学派啦,机器人被通心学说取代率100%
惠娟:取代就取代吧 那时候人类就更能享受生活了。
我:通心辅导,低于心理咨询行业被取代的概率0.7%,应该接近0%。——之所以如此,是由于人根本不能够彻底通心、永远通心。同时,人又永远会去通心。这就是好玩的地方。
阿峰:自我实现者被取代的概率也是0%。
我:自我实现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被取代概率:0%。大我实现的人,被取代概率:-100%。为什么是负的呢?
曲阜师大(某副教授):与宇宙融为一体。
我:对的。机器能够天人合一的境界吗?另外,这些最具有创造力和境界的人,能够不断制造出有助于强化他们超越机器能力的机器。
曲阜师大(某教授): 精神病医生将率先离开了我们。
我:心理健康服务中,用药的这些精神病医生被取代的概率最大!
阿峰:他们100%被取代。
曲阜师大(某副教授):因为医院的诊断规程直接输入程序就行,即便需要施行心理测量都要标准化的计算机适应性测量(家属代填写即可)。
注:全球创新论坛,据称是由北大后E促进会发起与倾力打造,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协办,汇聚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和创客,倾力打造全球创新思想的发源地、创新产业的聚集地、创新投资的新高地。
许金声微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