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问题: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最低准入门槛是什么?
现在世界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多少种方法、疗法?
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现在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疗法、方法大概共有500种。
那么,什么样的方法、疗法、流派等等应该得到承认呢?
在我国,心理咨询师认证的取消,激化了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思考:如何评价以前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认证?如何看待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各种力量?如何管理和规范心理健康服务市场?这些都是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许多有识之士关心的问题。
美国的曼博德(Wampold)教授,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研究学者之一,心理治疗研究领域集大成者。”他在200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应用心理学研究“杰出贡献奖”。2008年又获得美国咨询心理学会颁发的“终生成就奖”。
他提出了一个心理治疗的情境模型,被称为在心理治疗宏观水平上,是一个与传统“医学模型”并列的模型。他的这一模型认为,各种各样的疗法之间的疗效,没有显著性区别。治疗方法之间的隔离应该消除,只要是基于心理学原理,当事人信任,起效的疗法,都是被认可的疗法。
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条件:
1、当事人认为有效。
2、有一定的心理学原理。
曼博德教授提出的这两个条件,相当于一个明确的心理治疗准入门槛。
他的这个看法对于回答上述问题,改革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很具有参考价值。
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对于心理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走中国自己的心理健康服务发展道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摆脱医学本位,促进多元化的创新。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同时,国外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又不断传入。心理健康服务如何能够适应各种人群不同的心理需求?如何能够解决供需的不平衡问题?10多年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已经结合自己的条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不少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方面,据我孤陋寡闻的了解,比较著名的至少有朱建军等人的“意象对话”,朱美云的“点通疗法”等。当然,我敝帚自珍地认为自己提出的“全人心理学”以及“通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应该在内。
除了心理学界,中医、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佛教、道教等一些理论和方法也在直接或者间接地进入心理健康服务市场,或者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竞争。
我认为,这些情况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服务事业,是一个跨学科的问题。不仅是心理学,其他任何学科提出的心理调整、心理服务方式、方法,都可以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只要符合两个条件:
1、有足够的一定数量的当事人认为有效。——具体多少,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2、基于一定的具有可验证性、可重复的,具有符合主流文明的成长理念和健康人格理念的理论。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些理论和方法不被承认是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它与心理健康服务的关系又如何界定?它们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应该如何定位?例如,除了心理学外,中医、佛法、哲学咨询等都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学,但在一定意义上都具有以上两个功能。
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
我国的心理健康服务事业,需求巨大、市场巨大,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力量。
一个行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公平、充分的竞争。就像体育的足球联赛等一样,心理服务要通过充分的竞争,才能够显示出真正的优劣。心理健康服务业也是一样。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全国各有关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包括我国的管理部门、立法部门。
具体包括:
1、国内心理健康服务医院派、学院派、实战派之间的沟通。
2、国内心理健康服务医院派、学院派、实战派各自内部的沟通。
3、国内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人员与心理健康服务内部顶层的沟通。
4、国内心理健康服务顶层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
5、国家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
……
建议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业的有识之士,都来关心这个问题: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的最低准入门槛是什么?
与最低准入门槛的问题相应,关于优秀的心理健康服务的方法,以及优秀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的研究、评议、表彰等工作也应该有所进行。
(待补充、修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