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本位”是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严重阻碍
(2017-10-25 07:21:54)
标签:
心理健康服务医学模式医学本位 |
分类: 社会热点 |
“医学本位”是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严重阻碍
任何发展都是扬弃,即批判的继承。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走自己的道路。这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的所有经验,但“医学本位”这一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的障碍,必须冲破和突破。
一、重新认识“临床心理学”
这个问题,要从“临床心理学”的诞生谈起。
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包括工程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四大领域。
临床心理学迄今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它原来的名称、定位、地位等已经越来越显示出诸多的与社会发展、人类需求满足的不协调、不合理。这种不协调、不合理,首先可以从国际学术界对于生物医学模式的批评来理解。
(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对于占主流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反思和批评逐渐增加,它们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社会历史学家认为,科学医学的效果被夸大了。尽管现代医学获得了威望,但整体健康状况的改善首先应该归因于社会的、经济的以及环境的变化。”(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第423页,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2、激进的文化批评者认为:“医源性的”或者由医师所导致的疾病使得现代医疗“弊大于利”。医源病主要有三种:临床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其中,“当医学治疗使得病人的情况更糟糕或者产生新的问题时就发生了临床的医源病。例如,有些治疗有严重的副作用,病人在医院里收到了致命的感染……”(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第423页,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3、现代医学忽略了治疗对象的意见和经验。(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第423页,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4、“人们已经开始强烈反对认为科学医学优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医学或者治疗形式的信念。”(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第423页,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从我国看,其中医源性的精神疾病乃至心理疾病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社会上有诸多关于当事人本来问题并不严重,进了精神病医院之后,反而加重,成了真正的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严重心理疾病的案例。
(二)借用经济学的需求侧、供给侧的概念来分析
1、诊疗所和临床心理学的兴起,其需求侧或者说服务对象主要是行为异常、变态,以及严重适应不良的精神疾病、心理疾病患者。这些对象的治疗从现在的认识来看,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吃药和住院治疗。从我国看,这部分人,按照有关的统计,一般在千分之七或千分之十左右,只是总人口中很少一部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个体意识的增长,人类对达到、保持、提升健康的消费需求,已经从身体健康,逐渐发展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包括尚有一定争议的灵性健康,即身、心、灵的“大健康”模式。这样,从需求侧、服务对象看,心理学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可以扩大到全人类。我所研究和倡导的全人心理学,也提出了“人人需要心理调整,人人可以终身成长!”的口号。心理服务以及心理健康服务的实践正在形成一个能够越来越广地满足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从供给侧,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看,仅仅从当今人本心理学、后人本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发展看,当今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心理学工作者实际助人能力,实际上也已经覆盖全社会。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人有烦恼、有不舒服感,心理学就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提供帮助。
3、从供给侧、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看,关于精神疾病、严重心理疾病的治疗,已经发展出公认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那种传统的到诊疗所、医院就诊,其治疗方法主要为用药的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不能够适应当今大众对健康的需要。
(三)从科学学理论角度看,心理学是不是科学?心理学与传统的科学有什么区别?传统心理学对人的研究有怎样的限度?哲学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争论。
2、以荣格为代表的对于中国易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从根本上对传统科学模式所强调的精确性、可验证性、可重复性等提出了挑战,强化了在对人的研究方面,提出另外一种科学范式的可能性。
4、现代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正在对传统的诸多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提出挑战,其中也包括对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理解。人的意识的类似量子的不可测的部分以及叠加态的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科学的范式的问题上,在国际上,已经有人在量子力学的飞速发展之下,提出了比原来的“物理学中心主义”具有更大涵盖面的“生物中心主义”的科学范式。
从心理学助人的实际资源来看,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如果要说是科学的话,在学科的定位上,它更多地是与社会科学相关,而不是与自然科学或者医学相关。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并不需要太多的医学知识,甚至只需要至少的医学知识,就可以对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服务,甚至是优秀的服务。而只懂得精神病学知识,却很难对大量的由于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产生的心因性问题而求助的当事人进行有效的服务。
二、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医学本位”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医学本位”的情况表现在:
1、现有的《精神卫生法》对以前从来没有这方面的立法来说是一个大进步,但它并不完全适应当今我国对心理健康服务的供求关系,其根源正在于它所体现的医学本位。例如,《精神卫生法》的第二十三条:“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
事实上的情况是:
(1)目前我国的精神病医院以及医院的精神科,主要还是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这是典型的治标的方法,其治愈率极低。就是从医学模式来看,也落后于上世纪提出的现在已经取得共识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2)大量在医院进行治疗的“患者”,单纯用非药物治疗,就可以治疗好,或者采用药物配合心理调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方法就可以治好。
我国早已经有学者为此提出建议。例如:“应该将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人员,引入精神科医院,为病人提供心理治疗与咨询服务,提供社会服务。精神科医院的大门,应该向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开放。”(丛中:《心理治疗为什么难以在精神科医院壮大发展?》)
尽管这一建议仍然没有脱离医学本位的立场,但实质上已经有一定的进步。
真正的改革应该这样来理解:
我国党中央和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的改革问题,是适合于全部经济领域的,自然也就包括心理健康服务产业。我认为,心理健康服务产业具有全球性,供给侧的调整同样在全球范围内也是适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助人方面的应用心理学的医学本位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关于心理学助人中的“医学本位”的情况需要改变,心理学助人的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和定位。
从心理健康大产业的角度看,首先要根据服务人群的多寡来确定其地位和重要性。这种新的定位需要在“转介”与合作的问题上体现出来。所谓“转介”是双向转介,所谓合作是平等合作。也就是说,心理咨询中心可以把当事人转介到医院,医院也可以把当事人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可以在医疗机构内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师,在医疗机构外,在精神障碍患者正在接收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可以同时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精神科医生,也可以配合正在做心理咨询的咨询师和当事人,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
三、中国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创新
对此,我的主要看法是:
1、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应该大力提倡创新。
2、深刻认识“医学本位”,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服务。进行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侧的结构调整,给实战派心理服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和话语权。
3、开展关于心理健康服务效果的“共同要素”乃至“充分必要条件”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一定共识。
4、在适当的时候,对精神卫生法进行修改。
5、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应,我们也应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6、大力开展关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讨论。
(本文为不成熟的待修改稿)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侧调整
详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b541b80102xm0q.html